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方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范文第1篇

一、木材與石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的主要是儒家文化,儒家禮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念也滲透到建筑藝術中。在孔子儒學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種與社會等級制度密切相連的建筑形式。中國建筑作為世界上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即使一些磚筑的地下墓室和佛塔,雖然用的是磚石結構,但外表仍然模仿著木結構的形式,可見木材在中國古建筑中所占的統治地位。(參見孫潔、 李向輝、 張長平《試論中西建筑文化的差異》,載于《工程建設與設計》2007年第10期)也因此有“墻倒屋不塌”、“拆東墻補西墻”的說法。作為西方建筑代表的古希臘、羅馬帝國的建筑,多以石材為主要材料,強調的是建筑數據的精確和嚴格。同時,西方建筑流行以墻體承重,由磚和石頭砌成的巨大墻體能夠達到更大的高度,屋頂采用半拱型結構,這成為了西方建筑的標志。

二、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

如果把西方建筑比喻成音樂,那么中國建筑則具有繪畫的韻味。中國古人神化自然,對自然抱有神秘感、恐懼感,對自然的態度是順應。中國建筑不是很注意單個建筑的體量、造型、風格和透視效果,往往致力于打造空間規模巨大、在平面上和空間上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重和諧、包容。西方則推崇重實踐、重實現、重人生的精神。西方建筑是石頭砌成,早期十分黑暗,后期有陽光自高處照射,都是控制人的精神,強化神秘感的設計。(參見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第36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西方建筑重視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透視、比例和韻律等造型原則,重對立、斗爭,強調人對于建筑空間進行理性的控制。

三、模仿與寫意

西方人認為人體是世上最美的曲線,古希臘建筑的不同柱式就是對人體美的模仿,眾所周知,多立克柱式是男性雄壯、偉岸的展現,愛奧尼柱式則是女性柔和美的完美體現。歐洲人較重視理性思維,注重體現幾何分析性,西方建筑特別重視數學的模數比例,在建筑的總體布局上較為強調具象以及模擬幾何圖案美。如古希臘的帕提農神廟,其正面的高寬比正好是1:1.618,符合“黃金分割”原理。中國人則重視人的內心世界以及對外界事物的感受、領悟和把握,即具有很強的寫意性。英國的弗萊徹說,“西方人心目中的美術,只有繪畫為中國人所承認。雕塑、建筑以致工藝品都被視為一種匠人的工作,藝術是詩意的(情感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保ㄞD引自趙廣超《不只中國木建筑》第3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中國人講究逼真,而且是以寫意性的“傳神”為前提。

四、封閉與開放

中國的傳統建筑,如宮殿、園林、廟宇、民居對外封閉自成一個系統。中國現存的古代建筑——故宮,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北京四合院、云南民居“一顆印”以及廣東潮汕民居等等,都是縮小版的“紫禁城”。這些民居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有外墻而不開口以通風采光,這是中國建筑的一大特色。這種封閉的人居環境與當時閉關鎖國的國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與中國建筑的封閉深沉形成對比的是西方的古代建筑,強調張揚、開放、炫耀,以外部空間為主,中心廣場被稱為“城市的客廳”,大有將室內轉化為室外的意向。比如建成于1756年的法國凡爾賽宮,立面是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就是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筑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堪稱理性美的代表。凡爾賽宮的幾何形花園是以建筑的大廳為中心發展出來的。(參見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第42頁)

五、內向與外向

中國人營造的建筑空間,多呈現出外部空間簡單堅固,而內部避世脫俗,別有洞天的審美情趣。注重封閉空間形成的心理距離,傾向于內向、防范心理的處世之道,這似乎與儒家“外求自保,內得心安”的思想取向同出一脈。而西方的布局、構圖、意境等方面都力圖給人眼界開闊、雄偉壯麗、結構復雜之感。其幾何造型的結構布局體現了天人對立、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這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侵略與探索的精神意向。正是這種否定與叛逆,造就了西方近現代建筑豐富多彩的面貌,一個又一個的流派風格各異,連綿不絕,與我國幾千年單一的建筑形式形成鮮明對比。

六、共性與個性

中國儒家思想講究中庸、平衡。中國建筑注重群體組合,個體服從于整體,追求和諧。西方哲學理性思維強調對立、自我,注重表現個性的張揚,如巴黎圣母院、高達320米的埃菲爾鐵塔、比薩斜塔等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給人以突出、激越、挺拔的藝術震撼力和感染力。中國建筑特別重視中軸線,從宮廷到官府、豪宅、寺廟,都有一條坐南朝北的中軸線,兩側布局對稱,呈現出序列化的空間模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京故宮的布局形式。西方建筑卻不講究這些,即使有中軸,也不一定正南北,建筑布局也不追求對稱,而呈現出一種放射狀的構圖,反而突出差異與不規則性。例如歐洲中世紀城鎮就是以教堂為中心,而圍繞其布局的宮殿、住宅、修道院等等,也都各有其獨立的中心存在。

七、靜態與動態

中國古建筑展現給人的視覺范圍是小的,但給人一種小中見大的感覺,一棵樹,一塊石頭,欣賞者能從中窺見一片林和一座山。其布局注重虛實結合,結構強調動靜結合而靜多于動,這種構思和布局有利于塑造疏朗、雅致的環境空間和凸顯自然、協調的氣質。而西方園林里的瀑布、噴泉和開闊的動線,規模宏大且動態感強,展現出一種奔放、熱烈的氣勢。

八、含蓄與外露

隨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筑的審美逐步走向“和諧”與含蓄之美。以內封閉的內部空間組合,自然的建筑裝飾設計,給人以親切、安閑、溫馨、舒適的審美感受。西方的古典建筑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石頭、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質感生硬、冷峻,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外形結構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張的造型展示建筑的永恒與崇高,引發人們詫異、亢奮的審美情緒。西方古建筑的空間采用挺拔向上,向高空垂直發展的形式,同時,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的個體特征,每一座單體建筑都不遺余力地展現自己的風格魅力。

九、主體與客體

中國建筑跟人一樣是有前后之別有方向的。在中國建筑發生的黃河流域,是以坐北朝南為原則的。一座中國的住宅,實際就是主人宇宙觀的實現,就是主人身體構架的影射。中國人與他的建筑是合而為一的,所以建筑的方向也就是人的朝向,所以南方在前。與中國的宇宙觀截然不同的西方人認為建筑是客體,觀察此面建筑而立,所以北方在前。一座簡單的三合院,俯瞰圖就像一個張臂向前的人形,房屋就是正身,兩廂就是兩臂,圍擁著一個自己的天地,那就是天井。而這個天井似乎象征著房主的心臟。每一中國住宅的主人都有君臨天下的姿態,只是天下的范圍不盡相同而已。

十、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儒家禮制思想影響下形成的中國人總體性格特征是比較含蓄、封閉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設計思維模式的停滯不前。傳統成為國人眼中不可逾越的巔峰,而新的東西是沒有經過時間的洗禮和積淀的,只能采取肯定的方式去部分繼承。在建筑上,中國人也不乏創造力,否則也不可能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木構架建筑,但是封閉的思維模式使我們固步自封,從而停滯不前,建筑外觀也大同小異。

傳統建筑的精華并不止于四合院、大屋頂、斗拱等表現形式,更在于這些形式內在的設計思想和藝術精神。學習傳統,并不是要全盤照搬,而是要古為今用,目的是帶來靈感和啟發。建筑現代化是根本的趨勢,而傳統將使現代建筑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傳統與現代化既對立,又相輔相成,傳統不能束縛現代化的推進,它必然要受到新的結構、材料和技術的沖擊,而沒有現代化為基礎的傳統,則失去了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西方建筑范文第2篇

關鍵詞:東方園林;西方園林;差異

1 東西方園林的首要區別在于主體建筑思想的差異

法國園林是西方園林的代表。法國人在16世紀曾效仿意大利園林,到了17世紀,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西方園林注重主從關系,強調中軸和秩序,突出雄偉、端莊、幾何平面。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是其代表作,凡爾賽宮園林分為三部分,南邊有湖,湖邊有繡花式花壇,中間部分有水池,北邊有密林。園中有高大的喬木和筆直的道路,王家大道兩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羅母親雕像和阿波羅駕車雕像,表明這座宮廷園林的主題歌頌了太陽神,是積極進取的。這時期的園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設林蔭道,后面是園,園林形成幾何形格網。

中國園林是東方園林的代表。主要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皇家園林、文人園林、寺院園林和自然郊野園林。這四種園林雖然相互交織和影響,但是總的來說,其中還是以皇家園林和文人園林的地位最為重要,藝術造詣也最為突出?;始覉@林的地位顯赫、規模巨大、氣度非凡;私家園林的卜筑自然、詩情畫意,構筑成了中國古典園林史的活丹青。在江南其它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方地區最著名的園林。

2 東西方園林的最大區別在于是突出自然風景還是突出建筑形式

東方園林藝術是文人、畫家、園丁、工匠們創造自然園林和自然利益的一種追求,這也是東方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東方園林大多由不規則平面的自然景觀為主體景觀組成,建筑裝飾和設計則以創建文化品味的不同類型為主要形式,通過植物景觀布局,道路的回環曲折,達到自然環境、審美情趣和美麗和諧理想境界的完美結合。

然而,西方的建筑師、雕塑家和園林設計師在創建經典的法國宮廷園林時,都遵循了幾何形狀的美學創建規則,以“強迫自然去接受均稱的法則”為指導思想,追求一種純粹的、人工雕琢的藝術美。園林采取幾何對稱的布局,有明確的線性對稱關系,水池、廣場、樹木、雕塑、建筑、道路的布局軸順序等,往往是起點高容量大的建筑物嚴格對稱。建筑物控制著軸線,軸線控制著園林,因此建筑也就統率著園林,園林從屬于建筑。

3 東西方園林的另一個顯著區別在于造園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在園林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傳統中國建筑的園林工程以土木為主;西方古典園林建筑則以石頭為主。在布局上,多數中國傳統建筑進行了平面組的布局,西方古典建筑則強調挺拔,突出個體建筑。中國傳統的園林建筑突出文化主題,即促進中西部文化融合的。西方園林建筑的主題則突顯神的崇高,表現對神的崇拜。中國傳統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調;西方園林建筑藝術風格則重在表現人與自然的對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曠、封閉的內部空間使人產生宗教般的激情與迷狂。

東方傳統的園林建筑體系主要以木結構系統為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構架。抬梁木框架不僅可以組成一間、三間、五間乃至若干間的房屋,還可以組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扇形等其他特殊平面建筑,甚至可以構成多層建筑的城堡和塔樓。城墻是園林結構非承重構件,主要起到分散的作用,由于木材和結構的限制,形狀和內部空間相對簡單。各種用途的房間布局,始終分解成一個單一的積木數量。每一個單體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并有一定的“地位”,以及與其兼容的“身份”的位置。建筑藝術處理的重點表現在建筑結構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裝飾上。

4 東西方園林建筑的差別還可以歸結為審美趣味的取向不同

中國傳統的審美情趣常常把布局放在追求城市與宮殿、廟宇、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完美統一上,它不像西方非常流行的對稱只是追求在園林本身上。中國園林建筑脫胎于傳統園林建筑,形式靈活、位置多樣,根據使用的需要,可以獨立設置,也可用于走廊,墻壁等構成庭院組,建筑空間變化曲折,豐富多彩。在建筑風格的處理方面,突出了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倡導儒家所提倡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協調統一。中國園林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的園林建筑,大多分散,體積小,集中處理量大,中國的園林建筑非常適合園林布局和景觀,通常以景觀為基礎進行建設,遵循根據需要適時補充的設計理念。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強調“線型美”,園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質梁、柱,恰恰能適應這種“線”的藝術要求,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群體建筑,均講究具有優美的輪廓線和天際線。西方的園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種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間都集中在一幢磚石結構的建筑物內,所追求的是一種內部空間的構成美和外部形體的雕塑美。由于建筑體積龐大,因此很重視其立面實體的分劃和處理,從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構圖的美學原則。

參考文獻

1 王健.東西方園林建筑的差異[J].安徽建筑,2002(6)

西方建筑范文第3篇

古希臘建筑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同時也是西歐建筑的開拓者。古希臘建筑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在建筑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一個是希臘建筑所包含的形象模型,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筑的本質看法。建筑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于建筑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于心。人們知道要恰當設計一個建筑物的維度,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這種觀點是希臘人的,不管在本質上,還是在選擇適當的比例上。這種觀點在文藝復興時期再次現身,有時建筑形式的完美性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些偏愛的形狀。

雅典衛城與帕提農神廟

雅典衛城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綜合性的公共建筑,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其建筑與地形結合緊密,極具匠心,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代表作?,F存的主要建筑有衛城山門、雅典娜女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勝利神廟等,另有一座現代建筑衛城博物館。雅典衛城的山門譯名為普羅彼拉伊阿,建于公元前437~432年。為了因地制宜,衛城的入口做成不對稱形式。主體建筑為多立克柱式,當中一跨較大,凈寬3.85米,突出了大門。內部采用愛奧尼柱式,裝飾華麗。北翼是展覽室,南翼是敞廊。從山門口就可以看到雅典衛城的中心一雅典娜女神銅像。帕提農神廟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坐落山上的最高處。其形制是希臘神廟中最典型的,即長方形平面的列柱圍廊式。它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紀念碑,代表了古希臘建筑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神廟中的神廟”。

古羅馬建筑

古羅馬建筑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筑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式、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筑風格。古羅馬建筑在公元一至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古羅馬建筑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庭、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古羅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

羅馬角斗場

羅馬角斗場是古羅馬建筑工程中最卓越的代表,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羅馬角斗場分四層,一、二、三層有半露圓柱裝飾,每兩根半露圓柱之間即為一座拱門。第四層為長方形窗戶和長方形半露方柱構成。場中心的競技和斗獸處,也呈橢圓形。臺下建造許多地窖,供角斗士化裝準備搏斗和關閉猛獸之用。據記載,角斗場竣工后,各種表演持續了100天,動用了5000頭獅子、老虎和其他猛獸,還有3000名由奴隸、俘虜、罪犯和基督徒組成的角斗士。他們大部分都慘死在角斗場上。

羅馬萬神廟

羅馬萬神廟是世界上靈魂建筑之一。萬神廟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的北部,是羅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羅馬建筑的代表作。建筑紀念性的走廊最初面對一個矩形的列柱式庭院。建筑內部是一個圓柱體,上面聳立起半圓形的圓頂。門的對面上一個凹進去的、半圓形的后殿,兩邊分別有三個璧龕,自然光線僅可以通過圓頂中心的視孔照進來,隨著太陽的運動,美侖美奐的圖案照在墻壁以及斑巖、花崗巖和黃色的大理石地板上。

羅曼建筑

羅曼建筑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羅曼建筑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羅馬建筑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后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隨著羅曼建筑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并使拱頂適應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羅曼建筑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于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也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筑的完整構圖之中。

意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筑群

比薩主教堂是羅曼建筑的代表作。它的鐘塔和洗禮堂,是意大利中世紀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為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長95米,有四排柱子。中廳用木桁架,側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約32米,有四層空券廊作裝飾,形體和光影都有豐富的變化。鐘塔(1174年)在主教堂東南20多米,圓形,直徑大約16米,高8層,中間6層圍著空券廊,后來,由于基礎不均勻沉降。塔身開始逐年傾斜。但由于結構的合理性和設計施工的高超技藝,塔體本身并未遭到破壞,并一直流傳至今,歷時近千年。也就是享譽世界的比薩斜塔。

拜占庭式建筑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于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并對后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筑、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拜占廷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4個或者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方法和相應的集中式建筑形制。與古羅馬的拱頂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圣索菲亞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輝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建于東羅馬皇帝Juslinian統治時期,是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圣索非亞大教堂教堂恢宏無比,充分體現出了卓越的建筑藝術,從而也成為了后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教堂采用集中式設計,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布局屬于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別具風采的圓頂由兩個半球形拱門支撐,這座雄偉堂皇的教堂是古代建筑的珍品,對于以后的建筑產生了重大影響。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坐落于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總面積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它于公元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教堂的特點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欞,有135個尖塔,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的外部總共有2000多個雕像,甚為奇特。如果連內部雕像總共有6000多個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因此教堂建筑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納河畔,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也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雨果扭《巴黎圣母院》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廓”,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伴L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中央供奉著圣母圣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坐落在美麗的萊茵河畔,具有后哥特式所特有的的建筑裝飾。在建筑物所有的細部上都覆蓋著有流動感的石造透空花紋。它那纖巧空靈,向上升騰的神奇形象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教堂中央是兩座與門墻連砌在一起的雙尖塔,高161米,是全歐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著無數座的小尖塔與雙尖塔相呼應。教堂內有10座禮拜堂,教堂四壁上方有總數達1萬多平方米的窗戶,全部裝上描繪有《圣經》人物的各種顏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絢麗。教堂內還有一座11世紀德國奧托王朝時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為哥特藝術的先導,對后世的雕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文藝復興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現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文藝復興建筑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梵蒂岡宮

梵蒂岡宮是公認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杰作。梵蒂岡宮內有禮拜堂、大廳、宮室等,是世界天主教的中樞。宮內有舉世聞名的西斯廷小教堂,過去一直是教皇私人用的經堂。西斯廷小教堂長40.5米,寬13.3米,高20.7米,天花板和墻壁上至今還保存有米開朗基羅花費4年時間繪制的著名壁畫“創世紀”和“最后的審判”,這些出自于藝術大師之手的繪畫,內容取材于《圣經》里的故事,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堪稱藝術珍品。

圣彼得大教堂及圣彼得廣場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意大利文藝復興與巴羅克藝術相結合的殿堂。坐落在圣彼得廣場西面,東西長187米,南北寬137米,穹隆圓頂高138米,教堂的建筑、繪畫、雕刻、藏品,都稱得上是藝術珍品。教堂之大,能容5萬人之眾。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家與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師們的共同杰作。圣彼得廣場同圣彼得大教堂是一組不可分割的建筑藝術整體。廣場長340米,寬240米,周圍是一道橢圓形雙柱廊,共有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柱端屹立著140尊圣人雕像,規模浩大,宏偉壯觀。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座高26米的方尖石碑,建筑石碑的石料是當年專程從埃及運來的。石碑頂端立著一個十字架,底座上臥著4只銅獅,兩側各有一個噴水池。

浪漫主義建筑

浪漫主義建筑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筑風格。在藝術上強調個性,提倡自然主義,主張用中世紀的藝術風格與學院派的古典主義藝術相抗衡。十八世紀60年代至十九世紀3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筑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先浪漫主義。十九世紀30~70年代是浪漫主義建筑的第二階段,它已發展成為一種建筑創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紀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又稱為哥特復興建筑。浪漫主義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學、市政廳等中世紀就有的建筑類型。

威斯敏斯特宮

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浪漫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個哥特復興杰作,是當時整個浪漫主義建筑興盛時期的標志。從威斯敏斯特橋或泰晤土河對岸觀賞,其鬼斧神工之勢使人贊嘆不已。英國國會大廈位于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國會上下兩院的所在地,又被稱為國會大廈。國會大廈始建于公元750年,占地8英畝,氣勢雄偉,外貌典雅,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筑物。它原為英國的王宮,11至16世紀,英國歷代國王都居住在這里。國會大廈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凡爾塞宮

凡爾賽宮位于法國巴黎西南郊外。宮殿為立面為標準的古典主義三段式處理,即將立面劃分為縱、橫三段,建筑左右對稱,造型輪廓整齊、莊重雄偉,被稱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的大花園,園內樹木花草別具匠心,使人看后頓覺美不勝收。而建筑群周邊園林亦是世界著名。它與中國古典和皇家園林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極其講究對稱和幾何圖形化。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式建筑風格,于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并流行于歐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1699年建筑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采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于建筑的室內裝飾,以后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和文學領域。

西方建筑范文第4篇

建筑是文明的重要載體,通過建筑來考察東西方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想在同一坐標系中,梳理出東西方不同時空的建筑譜系,論述其精髓,需要對兩種文化都有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國內的建筑史學論著雖豐,這類通論性作品卻不多見。漢寶德先生對中國建筑、園林,以至山水環境都有獨到的研究,他曾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建筑、藝術學位,對西方建筑有密切的接觸;他本人既是建筑史的研究者,具有理論深度,又是建筑設計的實踐者,擁有從業經驗。這使他成為一名理想的人選,他的《東西建筑十講》正是這樣一部融會東西方建筑文化的貫通之作。

《東西建筑十講》面向的是關心建筑的知識分子與普通公眾,因此很重視通識性。但這部書的底子,是作者在大學主講過的“中國建筑史”“西洋建筑史”和“近代建筑史”,因此又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十講的內容里,前面七講為古代部分,后面三講為現當代部分,基本的綱要雖以年代為架構,具體的論述則圍繞文化變遷展開,從燦若繁星的中外經典建筑中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鑒賞解讀并論述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使這部著作超越了一般的建筑史教材,更具有文化人類學的視野。

書中第一講題為“中西建筑分道揚鑣”,可以說,從一開始中西建筑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漢先生認為,這是由于兩大文明的先祖面對不同的地理環境,選擇了不同的建筑材料。兩大文明“都是雨量適中、林木繁茂、適于居住的地方,可是對于建筑的創立,最重要的是地質構成。地中海東部沿海的山嶺是石材構成,而黃河上游則基本是黃土堆積而成”,因此西方建筑選擇了石,東方建筑選擇了土。這兩種材料構成了不同的建筑,也塑造了不同的精神。石材與土木的區分是20世紀中西建筑爭論的重要議題,梁思成、童[等第一代學者都曾提出精辟的見解,《東西建筑十講》以此開篇,為后續的討論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的各章對于東西建筑的敘述,并非從物質或技術層面出發,而是將建筑看作反映文化的明鏡,從中窺見不同階段的社會精神。中西建筑在材料上“分道揚鑣”之后,在公元前后的五個世紀,不約而同進入了帝國時代,第二講“壯麗的帝國建筑”即由此展開。但東西方的政治背景雖然相近,文化根基卻有差異:東方建筑的成就主要是宮殿和陵墓,體現了帝王的強力征服;西方建筑的成就主要是浴室和劇場,反映的是市民的福祉。同樣的,第三講“宗教建筑形式的開拓”也具有相似的時代背景,即“東、西兩大帝國都是在柔性的宗教力量下瓦解,開啟了一種新的世界”,但兩個世界的命\卻截然不同,東方的佛教被人民和平地接受,西方的基督教則經過激烈的沖突和抗爭,由此影響到建筑傳統的連續或斷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高明之處:他善于從文化的高度把握東西方歷史進程的相似點,進而從中拈出關鍵性的差異,將其落在建筑實體的解讀上。因而作者能夠做到在討論文化的同時,兼顧造型、結構、裝飾等技術性的分析。

西方建筑范文第5篇

    中國擅長以木構體系為造房的主要結構,從夏商一直延續到明清,其建筑發展性具有穩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個獨特建筑藝術體系;西方古代建筑體系是以石材為主建造結構,無論是從古希臘建筑柱式運用、還是到古羅馬建筑時期建造技術、藝術、型制、理論空前發展,以及到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風格出現,和后來興起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均都表現出建筑風格在不同時期變革所留下的歷史烙印,展現了西方人較高藝術修養與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異

    1.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建筑

    中國古源地是以黃河流域為主,其氣候溫和,國家經濟發展以農耕為主,所以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的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順其自然,將人與天地萬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和諧發展。因此中國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講究風水,這一點園林建筑就有所體現,“雖為人作,宛若天開”,充分表現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意境。另外,中國古建筑也受著周禮之制的影響,如宮廷建筑———北京故宮,平面講究中軸對稱,縱深布局,三朝五門,前朝后寢,創造了高低錯落,起伏開闔的群體空間,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權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因此北京天壇總平面北墻呈圓形,南為方形,即取此意。標志性建筑祈年殿,優美的體型和高超的藝術處理,被人喻為我國古代最優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為圓形,周邊12根柱,象征12個月,中心四根金柱,意為四季;外觀為三重攢尖頂,處于三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高處周圍蒼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覺屋頂就是天穹,令人海闊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處。

    2.“人”與神性為主題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發源地希臘,被喻為歐洲建筑的搖籃。它地處地中海北岸,東臨愛琴海,屬海洋性氣候。在這里生活的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所以建筑突出以“人”為中心,如古希臘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奧爾尼式就隱喻著男人和女人。高聳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著對“力”的崇拜。西方人強調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園林建筑別注重人工修飾,將植物剪裁成規則的幾何圖形,有序整齊的排列,體現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紀歐洲進入了一個宗教統治的時代,基督教保持著絕對統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聳的構圖和玲瓏剔透的雕飾,表現出神秘敬畏的感覺,走進教堂仿佛走進了神殿,通過人與神的對話使教徒心靈得到了洗禮,感受著超塵脫俗的感覺。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觀形式上的差異

    1.中國的斗拱建筑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外觀形式特征顯著,與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國古代建筑由屋頂、屋身和臺基三個部分組成,結構形式以木構架為主,由立柱和橫梁承重,屋頂多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觀形式的多樣化,與高低錯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國古代城市豐富的天際線。屋頂的形式有廡殿、歇山、攢尖、懸山、硬山及卷棚頂等。中國傳統建筑木構架體系中的“斗拱”是最顯著和重要的構件,在審美上有極高的價值,它位于柱頂、額枋和屋檐之間。斗拱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悠久,由大變小、由雄偉變纖麗,不僅在結構和裝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還為建筑各部分和各構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單位的作用,在2”1”年上海世博會上的中國館就隱喻著中國建筑文化的代表—斗拱。對比中國古代單體建筑的外形與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規模和尺度相對較小,但是中國建筑不以單體取勝,而是注重虛實結合的群體空間布局,傳統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組或多組建筑圍繞一個中心空間構成,即所謂層層深入院落空間組合。這種方式延續了幾千年,對于建筑群則以“院”來表示,所謂“無院不成群”,這是東方建筑所追求的獨有的特色。

    石制梁柱為特色的西方建筑

    以西方為代表的古代希臘、羅馬時期,創造了一種以石制的梁柱作為基本構件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經過文藝復興及古典主義時期的進一步發展,一直延續到2”世紀初,成為世界上一種具有歷史傳統的建筑體系,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圍繞著建筑主體,形成一圈連續的圍廊,柱子、梁枋和高聳的穹頂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變化,對歐洲后來的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建筑強調個體的表現,在建筑外觀形式處理上變現幾何比例和數字關系,建筑龐大的體量和巨大而又高聳的穹頂,賦予了一種向上和四周擴張的氣勢,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異

    1.中國建筑以木材為主

    中國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為主,中國人對木的寵愛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為主一樣。建筑材料的差異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中國古源地以黃河流域為主,土木材料在這一帶儲量豐富,氣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價格低廉,它比石頭更容易取材。在《韓非子.五蠹》中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梢娔緲嫿ㄖ牧峡勺匪莸叫率鲿r代。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如《左傳.襄工二十七年》記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卻在外。中國古建筑主要以木構架為主,屋面上的瓦、墻體的磚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燒制而成。中國古諺語所謂“墻倒屋不塌”,說明墻不承重,都是由木構架來承重的。且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為主

    西方建筑發源地古希臘所在地理位置地勢崎嶇,河流湍急,石灰巖和大理石儲量豐富,這為石構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資源。在氣候方面,這里屬海洋性氣候,常年濕潤,如選用木結構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從這里開始廣泛的運用。到古羅馬時期,羅馬人又發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構成的混凝土,這種人工制作的石材為拱券結構的建造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為將來建筑材料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v觀西方古代建筑,無論教堂也好,宮殿也罷,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構是分不開的。中西古代建筑這一木一石,一柔一剛,可謂涇渭分明,各有千秋。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裝飾上的差異

    1.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艷麗,注重雕琢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風格具有濃厚的傳統民族風格,在建筑顏色上中國古代建筑注重清醒、名目、艷麗的顏色,如宮殿廟宇中用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屋身,檐下陰影里用藍綠色略加點金,再襯以白色石臺基,各部分輪廓鮮明,使建筑更顯得富麗堂皇。屋頂上布置的彩繪也是中國古建筑裝飾中一種重要類型,彩繪多以動植物圖案為主,如明清時期的和璽彩繪、旋子彩繪和蘇式彩繪。在梁枋、斗拱,檁椽等構件上運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技法、加以雕刻、書法等手段,使圖案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建筑材料的特點,中國人將木構件進行細致的雕琢,再附以顏色罩面,雕梁畫棟,其手法和工藝之精湛堪稱當世一絕。

    2.西方古典建筑樸實、莊重,雕飾宏偉

    西方建筑古希臘建筑裝飾風格給人以樸實、莊重之感,建筑的顏色也偏于黑、白調,注重材料-石材的顏色,這與中國古代建筑相比不免單調些,裝飾彩繪圖案也沒有中國這樣豐富多彩。但到了古羅馬時期,羅馬的貴族們生活奢華,各種裝飾手段開始運用,特別是室內運用華麗耀眼的顏色,把宮殿裝點的金碧輝煌。到了宗教時代,人們更追求裝飾色彩的變幻,室內的屋頂及墻壁裝點了許多壁畫,繪制多屬圣經中的故事,人物繪制惟妙惟肖,極為真實,映射出狂熱迷幻的宗教主題。另外,西方建筑的裝飾多以雕飾為主,雕飾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物、動物、植物為對象,采用石材進行雕琢,其形象生動逼真,立體感強極強。相對而言,中國古建筑的雕飾雖沒有西方雕飾的大氣宏偉,但在雙方地域中的獨特的風格都是獨樹一幟的。

    五、西方古典主義建筑裝飾風格的基本原則

    1.適度性原則

    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總的來說是宗教思想的物化體現,在其影響下的裝飾本身,也帶有很多特定社會和時代的痕跡,這些如果照搬照用會破化設計的整體感。古典主義有很多裝飾手法和裝飾元素在現代人看來己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如若大量過度地使用這種裝飾,將失去簡約式風格的內涵和意義。古典主義裝飾題材和裝飾手段都比較豐富。在特殊的環境中,需要仔細斟酌選擇裝飾語言和元素,以和整體環境氛圍相符。因此,選取裝飾語言要格外謹慎,以求整體風格的一致,否則適得其反,事倍功半。

    2.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更應該給人一種親近感,設計目的是“人”,而非物。一個好的空間因該是環境和情感的結合體,是環境和情感的對話和交流方式。環境的營造應該展示出特定的精神氣質,給身處此環境的人一種應該具有的感情需求。不同環境體現出不同的氣質,滿足不同的情感需要,因此,在裝飾的應用上也應該遵循這種原則,以人的環境情感的需要為出發點,把握空間環境的情境,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3.合理性原則

    所謂合理性原則就是合乎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合乎邏輯性原則,指在進行環境設計時要尊重和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盡量避免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在進行古典主義氛圍的營造中,應該合理的選取裝飾材料。古典主義裝飾多采用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等。如果在一個古典色彩濃厚的空間中突然多出一個現代新型材料,不但令人感覺可笑,而且裝飾的韻味和內涵也蕩然無存了。其次,施工技術要合理、結構要合理。如果沒有適當的加工技術也會給材料、結構等帶來麻煩。總之,簡化的西方古典主義裝飾的借鑒和應用將在尊重歷史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前提下,多種設計原則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江华| 邹平县| 揭阳市| 松滋市| 青神县| 通山县| 桐庐县| 石嘴山市| 平阳县| 思茅市| 泗洪县| 五大连池市| 永靖县| 屏东县| 达州市| 墨玉县| 行唐县| 长海县| 淳安县| 迁西县| 长子县| 海丰县| 泸州市| 常德市| 仙居县| 朝阳区| 江油市| 朝阳市| 红原县| 蛟河市| 松潘县| 高雄市| 鄢陵县| 巴马| 嘉祥县| 清涧县| 宁乡县| 福海县| 峡江县|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