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飲食 中西方文化 差異

引言

飲食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同的飲食反映著不同的文化。隨著中西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了解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有助于中西雙方的文化交流,不僅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的誤解與交流障礙。

中國歷來講求“天人合一”,“水融”,西方社會一直強調“天人對立”,“人定勝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飲食文化。

一、息息相關VS生存所需

飲食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人向來視“吃”為頭等大事。中國人打招呼的首選就是“吃了嗎?”。小孩滿月要吃滿月酒,周歲要吃抓周宴,結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壽宴,就連過世也要吃。客人來了要接風洗塵,客人走了要餞行,首選當然還是吃。搬家要吃,升遷要吃,離職還是吃……通過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籌交錯之間表達歡迎之情、恭賀之意與惜別之緒,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過吃來平復。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謂飲食,就是民生問題。在中國人看來,飲食不僅可以用來維持生存,而且可以用來維持健康。這種對“吃”異常的執著,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也有相當的體現。中國的很多成語典故都離不開“吃”或與吃相關的詞,例如,“寅吃卯糧”、“爭風吃醋”、“坐吃山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吃不了兜著走”、“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中國人常把職業比做“飯碗”,將嫉妒說成“吃醋”,輕而易舉被形容為“小菜一碟”,經常發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稱為“家常便飯”中國人什么都可以用“吃”來形容,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風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過于“喝西北風”。中國歷代的文人騷客常常將吃喝入詩,坡就寫下“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飯僅僅是滿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對待飲食,首先講有什么營養,能產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飲食當做一門科學。在他們看來,吃飯,僅僅是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和交際方式。西方人將人的需求劃分為從低級到高級五個不同的層次,飲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層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別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西方人將“吃”看做是對機器添加燃料,保證其正常運行,只要在吃過以后能夠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對于西方人來講只是為了維持生命所需。

二、隨意隨性VS科學規范

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國的烹調中,對美味的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國人在評價一道菜時,往往會說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為“好”,何為“不好”則很難下定論。這說明中國人對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便中國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這種“意境”,也很難把握。

同樣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飪者會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樣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飪者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節烹調,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濃郁,夏季則考慮清淡爽口,婚宴須色彩斑斕,喪宴則忌諱紅色,等等。此外,烹飪者還會根據自己的臨場變化隨性發揮。同時,對食品加工的隨意,成就了中國龐大的菜譜。食材的豐富,加工方法的多變,調味料的多樣,以及烹調手法的繁雜,再加以組合,就變成成千上萬種的菜肴。如“餃子宴”、“全羊宴”等都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隨意隨性所派生出的無窮創意。

西方的飲食就顯得很規范科學。西方人注重飲食的科學與營養,因此在烹調時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無論是在哪里,他們的食品味道都沒有太大分別,全因其嚴格按照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在這樣的高規格下,要求烹飪者不能有任何隨意與創新,就如同機器一樣嚴謹。

再看中西菜譜,可以發現中式的隨意性和西式的嚴謹性。中式菜譜中涉及材料及調味料的用量都會用一些比較模糊的詞,如“一些”、“少許”、“適量”等,談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則常會出現“放入滾油中”,“炸至微黃色”,“焯水少時”等字眼。西式菜譜,則讓初學者很有頭緒,菜譜中不僅詳細記錄了用材的分量,就連烹調的時間也很精確,讓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樣的西餐。

三、和合團圓VS個性分別

臺灣地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征也體現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

中國人一向追求“和”與“合”為最高境界。中國飲食強調“五味調和”,指在烹調過程中在重視烹調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礎上,要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指導調和,該調和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最終結果就是要味美適口。中國人之所以把做菜稱為“烹調”,就是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歷來是將烹與調合為一體的。美味的產生,在于調和。中國人烹調不是“1+1=2”那么簡單。不用說是繁復的宴會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須講求葷素搭配,將各種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鍋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燜,同時在制作過程中適當添加調味料,或攪拌,或翻炒,最后出鍋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經完全融合。

細觀西方的烹調方式,則會發現地道的西餐,除了“羅宋湯”是多種食材混合烹煮外,幾乎都會是一大塊肉(牛肉、羊肉、雞肉或魚肉等),配上幾個土豆,幾片菜葉或番茄,雖然同放在一個盤子中,卻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會在腹中融合。調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調過程中加入,而是現吃現加的,即使現在受到了中菜的影響也開始注重調味了,但仍然是分開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這些都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和合”與“分別”的根本差異。

結語

中西飲食在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這些差異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幾千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目前,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使多樣性的飲食文化增強了互補性和兼容性。同時,這類的交流,會使得世界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同樣,中國飲食也會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完善發展,推陳出新,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中華飲食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南懷瑾.孟子旁通[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陳治安,等.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翻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發現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來源于三種不同的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臘文明。在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所表現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國人認為印度與中國同屬東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西方則認為印度文化屬西方文化的部分,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化。著名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就說過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話:“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議進一步親自看一看中國哲學的偉大經典和中國技術發展的歷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為印度文明雖然也是有趣的,卻更多的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國文明則具有完全不同的、難以比擬的美,而且這種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勵人們對它產生最深的愛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可以用兩種顏色來代表,用黃色來代表大陸文明的中國文化,以藍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間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習俗中。筆者著重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旅游文化的影響。

那么為什么兩種不同顏色的文明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這可以從地理環境方面作為切入點來看,“對一個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他們的生活方式,并強加給他們某些限制,而這種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響了他們的精神和文化”[2](P30)。黃色的大陸文化是以務農立身安命,藍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險經商求富,這是由他們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的。中國在地理形勢上是“內陸外海”的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亞荒原,東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邊是阿爾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處是喜馬拉雅山。滄海茫洋與高山大漠形成包圍華夏的特殊地理環境,再加上黃河傳流而形成豐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豐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當時氣候與現在也有差異,較現在溫暖而濕潤,形成了悠久的農業文明。黃土、黃河及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國文化又被稱為黃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所以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來的西方文化。古希臘是一個半島,它的陸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脈組成,這些山脈屬于巴爾干中部主脈的支脈,并將希臘切割成獨立的部分,而巴爾干主脈將希臘大陸分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巖石凌厲、滿目荒涼、交通不便,而在東部則有世界上最為發達的海岸線,有許多天然港灣依傍著東地中海域的愛琴海。也就是古希臘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希臘文化是以海洋為依托的。由于沒有豐沃的土地,古希臘人民是靠海洋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稱為藍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希臘和中國分別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響著其他方面的種種特征。由于海洋是寬廣的,又是多變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們思想流派眾多,個體意識強烈,主動性多,易激動,不穩定。而中國人則因耕種性而形成思想穩固、人際意識強烈、被動性多、喜靜不喜動等特性。中西的這種差異表現在社會生活和人生態度上,則顯出鮮明的特點。如西方以個人為重,四海為家,而中國以社稷為重,鄉里為重,家庭為重,個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領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國人反之:宗族在前,輩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順序、時間順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體或個體在前,整體在后,中國人則倒過來。

其次,在觀念意識上也有很大的差異。較明顯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實踐觀念。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是儒家哲學,它的特點是重現實和人情,重行動和功利,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人的實踐性或現實性。但這種實踐性表現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倫理道德和政治觀念上,較少體現在科學精神上。在科學上,中國人玄想較多,試驗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試驗數據來,即便是社會科學也不例外。

二是守紀觀念。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紀律、制度和規章,要求人們服從和遵守。但各國的文化觀念和體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紀觀念的不同。例如,進劇場看戲,西方人最能約束自己,如同進教堂那般虔誠;而到學校課堂上課,他們卻顯得很放松和隨便。反之,中國人進課堂如同進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實實地聽課作功課;而現今有些中國人到劇場中,就無所顧忌,大聲吆喝。

三是人情觀念。一般說來,歷來以講人倫道德和孝敬忠義為重的中國,人情味要比講物質利益和以法為重的西方更深厚濃郁。中國人對較為親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親戚、朋友、同學、同鄉、同事以及有各種利益關系的人,人情味濃厚關系密切。

西方人則與此不同,或者說是基本相反。我們經常聽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間如何在經濟上斤斤計較。

二、對旅游文化的影響。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進;智者樂,仁者壽。”這句話正好說出了由大海所淘養出來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來的中國人之間的不同。體現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旅游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礎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異是審美觀上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說,審美觀分為精神性體驗和物質性體驗兩種”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為精神性體驗文化和物質性體驗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園林、建筑、工藝、烹飪等因素,相對而言,旅游文化較多涉及的是物質體驗文化與精神性體驗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的園林強調的是“雖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渾然一體。同樣在審美中,則講聽曲、小游、閑談一并構成古代園林的組成部分,這是讓人們體驗一種輕歌曼舞與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間仙境生活。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往往將精神性和物質性截然分開。一類是人工的公園、庭園、娛樂場,另一類是純自然的森林公園、動物園。

再如建筑、宮殿和一些博物館,突出的要么是純精神審美性的繪畫和雕塑,要么是物質性較強的精美工藝,較少將它們混放在一起。

正因為有這樣不同的審美對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養、不同心態的審美者。由于中國旅游審美對象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覽者具有綜合的文化修養,知曉琴棋書畫、了解掌故歷史、懂得詞曲游記,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領悟各種各樣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這樣,他們玩是玩、游是游、學是學、識是識,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滲透,共同在旅游中發揮作用。相反,中國人是將玩與學緊密結合起來的,就連很簡單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園活動也不例外。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第3篇

關鍵詞:沉默差異文化 交際

引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普遍。總的說來,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一般使用兩種方法: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人們經常注意到語言交際卻很容易忽略非語言交際。然而一些調查顯示,在我們的交際行為中,使用非語言交際的比例是65%,而語言交際只占35%。通過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發現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作為非語言交際的一種,沉默在跨文化交際領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對東西方文化之間沉默的不同含義進行對比分析。本文首先講述了非語言交際和沉默的重要性;然后談到了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義;最后討論了這些差異出現的原因。

1、非語言交際和沉默的重要性

在薩莫瓦爾所寫的《跨文化交際》一書中指出,非語言交際包含了交際環境中由說話者以及他\她對環境的使用而產生的所有非語言刺激,且這些刺激對說話者或聽話者有潛在的信息價值。(薩莫瓦爾,2000:149)。人們進行交流時談話者經常會不自覺地進行許多非語言行為,而這些行為對與話者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可以反映說話者的情感狀態,從而促使對方作出相應的反應。比如,一個人做演講時,如果有些觀眾打瞌睡或者坐在那兒玩手機,這時候演講人就很可能會意識到,聽眾對他的話題不感興趣,盡管聽眾沒有發出任何不滿的聲音。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講人就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改變話題或者提高聲音等等。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它有時可以包含許多言語交際所不具備的信息。

相應地,作為非語言交際的一種,沉默也可以表達許多信息,盡管沉默意味著“沒有聲音”。英語中有諺語提到:講話是銀,沉默是金,而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格言:無聲勝有聲,大音希聲等等。從這些諺語中我們可以知道,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中都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2、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中,沉默有著不同的含義和作用。這一點可以用《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例子進行詳細的說明:關于“你愿意嫁給我嗎?”的回復,在英語中沉默被理解為不確定,在日本和中國,沉默會被視為接受,而在伊阿古,如果女性沉默地呆在那里會被理解為拒絕,而如果她跑掉會被認為是接受。(克萊斯托, 1987: 172)

盡管不同文化對待沉默有著不同的態度,但是總的說來,東方文化強調沉默而西方文化側重于說話和討論。

在東方文化中,例如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沉默起著主導作用且往往有著積極的意義。人們高度贊揚沉默,并把它視為磨礪人格和美德的一種方式。在中華文化中,人們認為沉默有時比有聲語言更具有感染力,在交際過程中總是把沉默理解為尊重,友好和接受。他們認為,只有通過沉默才能獲得睿智和內心的平靜。為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們講出自己的意見之前常常深思,尤其是當他們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們總是用沉默表示同意,接受,而不是直接拒絕。日本文化也非常重視沉默的重要影響。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婦女愿意尋找沉默寡言的丈夫,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更可信,而那些健談的人會被認為是缺乏誠意或很膚淺。

與東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沉默具有很多的負面意義。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強調朋友和家人之間的交流,卻很少使用沉默(薩莫瓦爾,2000:172)。猶太語中甚至有一個諺語說道,一個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不該沉默。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西方文化中交際是多么重要。盡管英語里也有句老話“講話是銀,沉默是金”,但它往往適用于兒童面對成年人的態度,在成人世界里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在成年人的交際中,一個人理解了問題之后必須做出回應,即便是很有可能給出錯誤的回答。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只是保持沉默的話會被別人理解為是一種蔑視。有時即使是回答:“我不愿意告訴你”也比保持沉默好(宋麗華,陳昭,2003)。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會抓住每一秒鐘談論說話,以避免沉默可能造成的尷尬后果。因為在崇尚修辭和對話,贊揚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善于辯論的思想家的西方文化中,人們并不覺得沉思冥想有什么吸引力(薩莫瓦爾,2000:172)。

因此,在東西方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中,沉默的不同含義很容易引起交際障礙、誤解甚至是文化沖突。一方面,西方人認為,東方人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對話題不感興趣,或是反應速度太慢以至于難以抓住要領,或是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東方人總是責怪西方人很容易爭吵而且他們聲音太大,這些讓東方人覺得很不舒服,認為西方人有些粗魯。比如在國際貿易中,西方人把沉默看作是對建議的否定。因此,東方商人總是保持沉默的舉動經常會讓他們的西方貿易同伴感到困惑。西方商人常常誤解為東方商人缺乏信心或者是懷疑他們對正在洽談的項目不感興趣。與此相反,東方商人常常因為西方貿易者的大嗓門感到不舒服。有時,他們會誤以為西方人在生氣。事實上,在東方文化中沉默只是意味著他們正在花時間消化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確的回應。然而,這些沉默行為卻讓西方人感到迷惑。他們不知道沉默意味著什么,是接受?是拒絕?還是猶豫?他們別無選擇,只有長時間的等待,慢慢不自覺地就會生氣。這種沉默的不同含義引起交際障礙的例子數不勝數,由此可見,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對跨文化交際是多么重要。

3、差異產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呢?最重要的因素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深受儒道佛三教的影響,東方文化強調孤獨和沉思冥想的重要性,因為這三教都追求平靜的生活,心與心的無聲交流而并非語言溝通。因此在東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著謙虛和深刻的思想。

佛教教育人們要謹慎說話并且保持心靈的和平。正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突然了悟一樣,佛教的信徒們認為只有通過久坐和深思才能理解佛教的真諦。其教義之一就是,真實的東西一旦說出來就不再真實了。 中國偉大的學者孔子曾告誡人們,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告誡人們要謹慎說話,盡量少說話。同樣地,道教對于沉默也有類似的看法。在道教的經典之作《老子》中,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這也顯示出了沉默的重要性。

與東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們的哲學和藝術強調口才的美感和智慧。沉思冥想對他們來講沒有多大吸引力。在西方的歷史和文學中很少有關于沉默的典故,而關于修辭和對話的典故卻比比皆是。

在西方文化中,人類最初被定義為“一種會說話的動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語言的重要性。古希臘人把語言作為尋求真理、表達事實、影響他人的工具。當時,學者們一般都是通過交流,有時甚至是和別人辯論來獲得新知識和新思想。著名的哲學家和修辭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因他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被后人銘記。因此,西方人重視口才,鼓勵爭論和辯論。他們很容易跟別人交談以避免沉默帶來的尷尬。

此外,霍夫斯泰德的四個價值維度之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也可以用來解釋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差異。

在傾向于集體主義的文化中,人們依賴于親戚、朋友、組織等團體照顧自己,同時作為代價他們也會忠于組織。相比自身,他們更重視組織的觀點,需求和目的(霍夫斯泰德,1980:81)。因此,這種文化里的人在和別人有不同意見時,往往會選擇沉默而不是直接說出來。顯然東方文化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比如在中國,如果家長錯誤地責怪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不會違背他們,而是保持沉默以示尊敬和孝順;如果老板不公平地責備了員工,員工們也會保持沉默來尊重老板的權威;如果朋友或同事錯誤地責怪他們,他們仍然會保持沉默給朋友留足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更受歡迎。正如霍夫斯泰德指出的,在個人主義文化中,“我”這種意識而不是“我們”盛行,在任何社會環境中個體都是最重要的單位,個人的獨特性是最受珍視的價值(霍夫斯泰德,1980: 67)。因此,這種文化中的人們遇到上述同樣的各種情況之后,會有不同的反應。孩子們有時會盡全力捍衛自己的正確行為;員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往往會以報告或談話的形式告訴老板;當朋友和同事誤解他們時,他們經常會開誠布公地朋友和同事交談來澄清事實。他們很少保持沉默,不會讓事情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而不管不顧。

因此,東西方文化的人們對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而當這種不同應用到沉默的使用和功能時就會產生對沉默的不同態度和理解。如果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知道在對方的文化中沉默的意義,那么他們在交流時就很容易誤解彼此。因此,要消除沉默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可能造成的誤解,談話者應該預先了解沉默在他們的文化中不同的含義,這對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總的說來,作為一種非語言交際,沉默在東西方文化都有著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許多有聲語言不能表達的信息。

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沉默有著不同的態度,沉默在不同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含義和功能。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響且集體主義居于主導地位的東方文化中,人們更多強調的是沉默而非口才。他們堅信,沉默意味著謙虛、尊重和深入的思考。他們總是希望用沉默來達到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因此,在這種文化中沉默擁有許多積極的意義,而在西方文化中,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因其口才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個人主義極為盛行,因此人們強調口才和交談。同時他們認為,沉默代表了許多負面意義,如缺乏自信,心不在焉等等。他們更愿意努力地通過交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東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異很容易在他們的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交際障礙。因此,掌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對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6.

2. E.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Fawcett,1959.

3. E.T. Hall & M.R.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M].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0.

4. Gree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 Beverly Hills: Sage,1980.

5. J.K. Burgoon, D.B. Buller & W.G. Wooda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6.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 老子(韋麗英譯). Laozi [M].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

9. 李君文. 非言語焦急的跨文化差異―沉默的文化含義對比 [J]. 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3.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第4篇

【關鍵詞】禁忌語;文化差異;比較;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將其音譯為“塔布”,也被稱作忌諱,意思是人們對自己某些言行的強行約束以至禁絕。這一詞源于太平洋加群島的Tongan(湯加語),意為“神圣的”或“不可碰觸的”。1771年英國航海家James Cook到湯加參觀時,首先發現了當地的這種禁忌習俗,并將其引入到英語中。禁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出現在很多國家的文化當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語言特殊形態——言語禁忌,是多種禁忌現象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人們使用語言傳達各種思想時極力避免的某些詞語或話語,就是言語禁忌;被禁止或忌諱說或寫的話就是禁忌語。

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文化是語言的管軌”。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語存在。中西方社會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會制度和價值系統取向,言語禁忌的內容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異就成為人們交際與交流的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乃至一個大障礙。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語的差異,對于消除交流障礙,能夠入鄉隨俗,達到順利地跨文化交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語的差異

中西方兩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價值觀等,因此使得兩者在禁忌語方面有很多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漢禁忌語中存在的一個重要方面。Neanman 指出“The subject of earliest taboo words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但因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語也就有所差異。

西方國家的人們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稱Jehoa(耶和華)便是最大的禁忌語。英語當中很多宗教詞語,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獄),Jesus(耶穌)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只有在較嚴肅的講話當中使用。人們若平時使用這些詞語,會遭到別人的責備或回避。在日常英語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們用類似gosh來代替God的詞語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詞語。

相比較,中國信封的神不止一個,宗教信仰范圍比西方國家廣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同時存在。同時中國受傳統孔子儒家影響深遠,因此中國對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語就顯得很復雜。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們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語適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語”。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動物看作人們的保護神,對其極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這些動物身上,希望來年能夠實現愿望并得到他們的保佑。這些動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們的禁忌,例如在東北某些地區,人們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對虎名很避諱,稱老虎為“山神爺”。在很多人的家里,經常可以看到買的灶神、財神等貼在門上,保佑一家人來年幸福安康,但一般會說“請”神,不會說“買”字。

2、姓名與稱謂方面

“稱謂是人類社會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稱呼”。中西方在姓名與稱謂的習俗與禁忌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

在西方英語國家,由于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歡別人直呼其名。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可以不考慮等級、職位、年齡、地位、輩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稱,以示平等和親切。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小孩稱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時子女對父母或者老師也是直呼其名,他們不會認為這是不敬,反而認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會欣然接受。

相反,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姓名稱謂的禁忌就有著獨特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在外國人看來可司空見慣的事,中國人則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對于人們的稱謂有明確的規定。而且人們對于名字的種種禁忌還帶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對于帝王、圣人、師長等做出避諱的規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趙敬,于是宋代仁的書中就把所有該用“敬”字的地方改用“嚴”或“恭”。另外中國還有著尊老愛幼的傳統,在中國如果一個孩子直呼父輩的名字,肯定會受到責備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輩是絕對不能對長輩直呼其名或與長輩使用相同的名字,會被認為是粗魯、不敬、叛逆的表現。

3、個人隱私與話題方面

隱私這一詞以及對隱私的保護首先產生于西方國家,在英語中是privacy,是指人們不愿意公開告知的個人私事、情況或生活狀況。中西方文化中,人們對于隱私的觀念和態度大相徑庭。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也十分注重個人的隱私,對隱私很尊重。英語中有句諺語;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表明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對于個人的隱私,別人不能過問或提及,更不能干涉。這些個人的事情一般包括private business(個人事務),private affairs(私事), private concerns(個人所關注的事)等。比如,被問及諸如年齡、婚姻狀況、薪水、體重、宗教信仰等個人信息的話題,就會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隱私,刺探別人的私生活,被認為是侵犯了別人的城堡,如: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How much do you make?

What’s your income?

What’s your religion?

在中國,隱私幾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對隱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樣有諸多隱私上的忌諱。許多涉及個人情況的話題,比如年齡、收入、家庭狀況、婚姻狀況等。經常會聽到別人問到“今年多大了”,“有沒有結婚”,“今年收入如何”類似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千百年來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農村,分布密集。中國是以群體文化為主要特征的國家,人與人之間接觸機會較多,自然而然對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較關心,互相幫助,互敬互愛。“四海之內皆兄弟”、“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就反映了這種群體觀念。有時,個人的事情就是集體的事情,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結婚了嗎”的問題,潛臺詞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有什么問題,我可以幫助你”,“如果還沒有,我可以幫你介紹一個對象”。對于中國人而言,這不僅是一種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獨居一院,對他人的事情不太關心。如果西方人被問到上述類似問題,就是一種隱私被侵犯的表現了。他們以個體主義文化為基礎,一個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對待贊揚和恭維方面,中西方人的反應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贊揚,通常會說 “Thank 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中國人則反應很不一樣。筆者曾見過一個例子:一位美國人贊美一位中國人的作家母親廚藝高超,中國母親謙虛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講究著吃吧”。作家翻譯的是“No,No,I'm not good at cooking,but perhaps you could make do with it.”。這位美國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國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來作家解釋給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國,人們聽到贊美,不能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現地很謙虛地態度,否則就被認為自負和驕傲。

4、數字方面

中國的數字禁忌有四、五等。“四”與“死”諧音,中國人認為非常不吉利,會給他們帶來災難。所以現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選車牌號,電話號碼,門牌號時不愿意選擇帶“4”的。“五”在古代有禁忌,古人稱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尤其不吉利。

在英語國家中,人們非常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猶大是第13個人,耶穌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間號、門牌號、房間號等都沒有13號,出門的人忌諱13日啟程,考試的人忌諱座號為13號,請客的時候也不會請13個人。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中西方在語言禁忌這一方面還是有著很大差異的,誠然這是由于兩者間不同的文化基礎造成的。換言之,禁忌語的差異很好地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兩者禁忌語的差異對于了解文化差異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在與西方人交流時,應對這一現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對方的文化,,才可以進一步促進雙方的交流與合作,縮小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 陳原. 語言與社會生活[M]. 北京: 三聯書店, 1980.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3] 邢福義. 文化語言學[M].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 Neanman, G. Pragmatics, the thir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3.

[5] 劉純豹. 英語委婉語辭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1.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范文第5篇

1.1思維模式差異。

首先,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種族以及經濟發展的不同而使得公民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就比如,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傾向于具有抽象思維;而在中國,人們則更傾向于具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根本差別就是思考的基本因素,抽象思維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而形象思維的基本因素是感性形象。可以說,對一種商標進行翻譯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從抽象思維轉換到形象思維的過程。因此,譯者需要對他國語言文化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否則不恰當的商標翻譯會被認為是冒犯他國文化從而影響到產品在該國的銷售以推廣。請看以下實例:(1)有一種產自上海的電池名字叫做“白象”,譯成英語為“WhtieEle-phnat’’。在中國,白象給人的印象是“干凈的、強壯的”。但是在美國,白象給人的印象是“負擔、大的且沒有用處的東西”,這種印象無疑會起到消極的影響,人們又怎么會選擇購買它呢;(2)一個外國品牌叫做“GoldLino”,如果直譯的話叫做“金獅”,但是在譯成中文時翻譯成了“金利來”,字面上給人一種利益財富不斷到來的感覺,給人積極的影響,人們自然會選擇它了。在(1)(2)兩個例子中,顯然后者的翻譯更好不論在認知難易度和大眾接受度都符合一個好的品牌商標的要求,也會給該企業在中國市場帶來巨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利益。

1.2社會價值觀差異。

眾所周知,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作為文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人們對周圍環境的評價和感知,是人們在社會行為的推力和前進方向。因此,從某種層面上來講社會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我們都知道,西方國家的人們都是積極提倡個體主義,他們更愿意憑自己的努力去拼搏、進步和創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西方人常常會選擇相關人的名字來命名他們品牌。然而,集體主義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例如:著名連鎖型家電銷售企業“GOME”就被譯成了“國美”,意為“美麗的國家”。還有世界知名啤酒品牌“Bu而eiser”被譯為“百威”,意為“百年的力量”。

1.3民族心理差異。

民族心理從民族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演變而來,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態環境、歷史和宗教的進步等。不同國家民族心理的差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消費心理。在中國,祈求幸運和幸福降臨的心理千百年來根深蒂固,做什么事情都要圖個吉利。因此,在中國人們在命名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吉利的話語或者發音、意義能與美好的事物有關聯的名字,因而與“魔鬼”、“危險”等詞語相比,中國人更喜歡“幸福”、“快樂”等詞。由于民族心理在商標翻譯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商標翻譯的過程也可以被看做是重新命名的過程。比如,有一種名為“Poisno,’(英文意思為“毒藥”)的香水,用了很夸張的名字來顯示它非凡的特征,但是在中國人們把“Poiosn”音譯成了“百愛神”,意為“擁有很多愛偉大的神”。還有一個著名的自行車品牌“Ginat’’,意為“巨大的、強壯的”,在漢語里被譯作“捷安特”,意為“能夠帶來便利和安全的獨特產品”。

1.4詞匯文化內涵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征和特有的意義,商標語也不例外。商標語在一種文化中也許具有極好的意義,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意義卻恰恰相反。所以當我們把商標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譯者應該把民族心理的因素考慮進去也要注意措詞是否符合這種文化。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和“鳳凰”被看做是“高雅”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帝王”,都是正面積極的意義。中國的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有意美好的未來時有這樣的說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許多中國的品牌都會在商標語中加人“龍”、“鳳凰”的意象。例如:著名的自行車品牌“鳳凰”,雖然“鳳凰牌”自行車在樣式和質量上都很出色,但是在西方的市場上卻不是很受歡迎。因為在西方“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鳳凰”則代表了重生,因為中西方對“龍”、“鳳凰”這兩個意象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喜好,這種理解和喜好會影響到消費觀念。

二、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大石桥市| 沙洋县| 长汀县| 永登县| 通山县| 伽师县| 波密县| 彭州市| 古丈县| 泽州县| 柏乡县| 伊宁市| 左贡县| 新郑市| 河津市| 余庆县| 婺源县| 清苑县| 连平县| 长丰县| 镇坪县| 嘉黎县| 北宁市| 澄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溧水县| 韩城市| 光泽县| 南雄市| 台安县| 全椒县| 多伦县| 滨州市| 申扎县| 准格尔旗| 霍邱县| 武陟县| 丘北县| 元氏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