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主體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目標
1、“閱讀教學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本模式以高年級一篇講讀課文3節為例,以自學能力為目標,統帥3課時的教學設計。
2、通過3課時學習,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中心思想,受到情感熏陶;認識單元訓練重點,通過語言文學訓練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并掌握學習方法;在良好習慣,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訓練。
3、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營造人人動腦想、動耳聽、動眼看、動口說、動筆寫,人人成功的課堂教學。
二、1、《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2、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面向全體,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課堂教學中要保證每個學生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尊重每個人的發展權利,努力開發每個人的發展潛能,使每個人都能發展,都能成功。這是“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觀的體現。“后進生”與優等生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由于某些“后進生”往往有些自卑心理,因此在人格上特別也需要尊重,更應該千方百計地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4、全面提高,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小學語文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因為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維的,既包含發展語言這一基本任務,又包含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任務,還包含良好的學習方法的掌握和習慣的養成。當前,興趣、習慣、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問題較多。
5、主動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學習是學生學,發展是學生發展,只有學生自己想學習、愛學習,才可能會學習,才可能學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習的動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是實施主動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條件
教學方法是條件要素中最有力的因素。方法來源于教育教學思想,更新觀念實為首要。
1、學生觀。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和主動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教師要不斷了解、分析學生的差異情況、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有求知欲、有創造力的個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熱情,使學生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在絕用統一的標準和方法,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的“加工”。
2、質量觀。不把以前考試分數、平時課堂答問正確與否,作為衡量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要把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等綜合起來評價學生。只要與自己比,在某一方面有些微進步,就是好學生。
3、教學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實現,重視多維素質的培養與發展,強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注意學生創造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使全體學生人人獲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4、師生觀。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有賴于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的建立。信任:教師必須充分信任學生,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發展的潛能,都有進步的愿望,都有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本質。尊重:教師應把學生真正作為一個成長著的主體看待,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維護他們的尊嚴,給予他們保留個人意見的權利,尤其要善于保護差生的自尊心。平等:教學時面向全體學生,在機會均等的前提下,給差生以更多的訓練、表現的機會。關注: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善于發現各種情況,傾聽學生的心聲,耐心幫助他們解決疑難。教師對學生應是朋友的身份,切勿以權威自居。
5、同學觀。互相合作是同學之間應該建立的關系。課堂自學小組是形成集體學習、培養交往能力、建立互相合作關系的有效形式。它落實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擴大了學生聽說讀寫的時空。通過輪流當組長、人人發言,個個講評等措施,使自學小組學習質量不斷提高。不驕不餒、相互討論研究之風應由此漸成。
對訓練的項目及時間進行大概的限定,有利于面向全體、主動發展的落實。以下模式供參考:
1、教師講述(導言、提問、小結、啟發等)6分鐘;2、學生默讀6分鐘;3、學生朗讀(小聲練讀等)6分鐘;4、自學小組討論6分鐘;5、學生答問(包括質疑)6分鐘;學生練筆6分鐘;余4分鐘機動。
還要注意,每節課一名優等生只能發言1次;必須給至少2名差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四、程序
第一節:檢查預習,感知整體。
1、檢查朗讀。隨機指名多人次分段讀,以中差生為主。不能一律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標準要求,應視原來水平,發現進步,予以肯定,即使讀得很差的學生,也必須引導全體同學耐心傾聽,給予鼓勵。每節課事先訓練一兩個差生讀熟一小段,使之在課堂上得以成功展示的作法,應該堅持。
2、初知詞句。逐自然段隨機提問該段出現的新詞,請同學按預習筆記上的內容匯報。教師要及時總結同學們在查字典基礎上,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理解詞語的方法與經驗。
3、概括段意。先引導同學們把握全文思路,找出行文線索,然后讓每個人默思考分段及依據,接著自學小組內交流,最后選一兩名同學在全班匯報。
4、主要內容。人人動筆用段意串聯法寫出主要內容。
第二節:理解內容,抓住重點。
1、確認目標。請同學談本課訓練重點、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學習要點,再提出預習中存在的疑難。(2人發言后,教師小結)
2、初識重點。請同學們默讀指定段落(有時是篇),思考訓練重點是如何體現的。然后請3名左右同學匯報。(按“這段段意是什么,”“訓練重點是怎樣體現的”,“重點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的順序來完整地說一句話)。最后教師小結,揭示規律,指導學法。
3、再認重點。請同學們再讀其他的段落或全篇,進一步理解訓練重點是如何體現的,然后小組交流,最后請幾人在全班匯報。
4、教師(或學生)總結。
第三節:把握中心,積累運用。
1、把握中心。先人人動筆,用準確完整的語句概括中心思想,然后教師引導歸納。
2、再看語言。即看中心思想是怎樣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看訓練重點在表達中心思想中的作用。抓住單元訓練重點與課文特點俱在的句段,通過增刪、比較等方法體會譴詞造句、布局謀篇之妙。(相機完成課后練習)
3、讀背句段。在上述分析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朗讀訓練,隨即練習背誦。
4、片斷仿寫。讀背后,把握了重點段的構段特點,請同學們仿寫。
五、評價
評價不是上完課請別人評價,而是教師為了在施教過程中達到預期目標,主動自覺地進行調控。該模式的評價標準即“目標”中的3項,自學、思維、成功是它的靈魂。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