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言風格翻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語言風格的翻譯是文學作品翻譯的核心問題,并且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文章從語言風格及其可譯性談起,并通過文學翻譯的實例分析和探討了語言風格的翻譯對策問題。
閱讀不同語體的文章,會感受到不同的語體風格。同樣,閱讀不同作家的文學作品,讀者會感受到不同格調或個性的語言,偉大文學家魯迅的語言文白貫通、銳利凝練、形象生動、幽默含蓄、博大精深,而著名作家老舍的語言會給讀者一種口語化的感受,“凝練雋永而又溫婉多諷”。譯出原作的語言風格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問題?!皬哪撤N意義上說,再現了原作的風格,即保存了原作的生命;反之,無異于斷其生命之源?!北疚脑噲D從語言風格的要領和可譯性談起,通過一些文學翻譯實例,初步分析和探討語言風格的翻譯方法問題。
一、何謂語言風格
“風格”一詞,源于希臘文,意為“雕刻刀”,希臘人對此含義加以引申,“表示組成文字的一種特定方法,或者以文字裝飾思想的一種特定方式”。“在我國,風格的概念最早出現于漢魏,起初稱為‘體’,但不是用來品文,而是用來品人,評價人的體貌、德性和行為特點?!眲③牡摹段男牡颀垺分械摹绑w性”就是風格的意思。風格就大的方面而言,可以指文學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從小的方面講,包括選詞用句,語音節奏,修辭手段等。“每一篇作品有它的與內容不能分開的形式,每一個作者在他的許多作品中,也有與他的個性不能分開的共同特性,這就是‘風格’。”風格是作家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性總體特點,它包括作家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和藝術風格。然而,對風格的研究最終還是要集中到語言風格上來。這里所談的風格主要是指語言風格。閱讀一個作家的文學作品,首當其沖感受到的是作品的語言,并且稍加品味,就會得到一個整體印象。若要具體一些,可以從文學作品中的詞匯、句式、典故、語音節奏、修辭手段、篇章結構這些語言現象看出一篇作品的語言特點。因此,語言風格并非什么不可捉摸、虛無縹緲的東西,它是存在的,并且是可以感覺到的。
同時,語言風格和語言內容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形成思想、進行創作時,不能一味追求獨特的語言風格,而置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于不顧。思想內容要靠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而語言形式要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思想是語言的靈魂。另外,語言風格是一種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東西。采用什么樣的語言風格,與作家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活閱歷、地域環境、文字功底、精神境界等方面有密切關系。正如作家老舍所說:“我就寫不出斗爭比較強烈的戲,因為天性不是愛打架的人,又沒有參加革命斗爭,所以寫起逗笑、湊趣的東西就比較方便一些。我喜歡笑,寫悲劇就不適合?!边@也就是法國博物學家兼文學家布封提出的“風格即人格”的觀點,類似于漢語中的成語“文如其人”。因此,要想在文學上取得成就,除了要有深厚的語言功底之外,還要修養品格。經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給出風格的定義了?!帮L格就是作家創作個性與具體話語情景造成的相對穩定的整體話語特色?!?/p>
二、語言風格的可譯性
語言風格可譯不可譯?筆者的觀點是:語言風格是可譯的,并且語言風格的翻譯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問題。“古今中外的文學交流史,實際上是一部翻譯史。每個民族都希望把別的民族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作品譯介過來,以豐富本民族的文學寶庫,或供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或供創作借鑒,推陳出新;或供批評研究,對比反思。這就是譯出風格的重要意義?!敝Z言大師林語堂繼承前人譯論的精華,提出了與嚴復的“譯事三難”大體相符的翻譯的三條標準:“第一條是忠實標準,第二條是通順標準,第三條是美的標準?!逼渲?,“忠實”最不容易達到,如果原作“通順”且“美”,譯文不“通順”也不“美”,自然是不“忠實”;如果原作不“通順”也不“美”,譯文“通順”且“美”,雖然“再創作”進行得很好,卻仍屬不“忠實”。所謂“忠實”,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忠實”,還要“忠實”于與思想內容息息相關的語言風格。對整個文學作品而言,語言風格就好象是人的生命氣息,出入于作品的字里行間。關于語言風格的虛幻說法已經不再盛行,我們接受語言風格是可以認識的觀點,認識的手段便是一些風格標記。劉宓慶(1999)將風格標記分為形式標記(formalmarkers)與非形式標記兩類(non-formalmarkers)。由此看來,不但語言風格是可以認識的,而且大多數風格標記是可以轉換的,否則,我們又從何去領略海明威作品的簡潔含蓄、??思{語言的新奇有趣、貼切雋永?因此,語言風格的傳譯是能夠實現的。
翻譯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寫作,是要通過語言的轉換,進行“再創作”,用另一種語言將原作重新寫出。“這樣的翻譯,自然不是單純技術性語言外形的變易,而是要求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外形深刻地領會原作者的藝術創造的過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體驗中找到最合適的印證。然后運用適合于原作風格的文學語言,把原作的內容與形式正確無遺地再現出來。這樣的翻譯過程是把譯者和原作者合二為一,好象原作者用另一國文字寫自己的作品?!庇纱丝磥恚g者要很好地傳達作品的語言風格,首先要能夠輕松自如地駕馭語言,還得恰倒好處,這就是說譯語的選詞造句要恰當。此外,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要全心全意地去理解作者的心情,要設身處地地去體味作者的生活,要把作者當成自己多年來一直喜歡的戀人。因此,為了準確地傳達一篇文學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內容與風格,譯者得多下功夫,不僅要多讀書,而且要讀各種書,包括哲學、風俗地理、人文歷史甚至音樂、美術,還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審美境界。在翻譯一個作家的作品時,還必須大量閱讀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盡量做到熟悉他(她)、理解他(她)。正如兩個相戀多年的戀人,彼此心心相印、情投意合,對對方的一言一行都心領神會,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譯者和作者的關系也可以達到此種境界。
三、翻譯實例分析與探討
語言風格的傳達最終是要通過語言符號的轉換,因此,在翻譯中先要領會原作的用詞造句、篇章結構、修辭手段等,這就是捕捉原文的風格信息。而且,在轉換原作的語言符號、傳譯原作的語言風格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努力借助各種恰當的語言現象和手段,破譯文化差異,求得原作和譯作在語言內容和風格上的一致。
例文(一):
老黃老了,人稱“黃老”。老啦,沒辦法,吃過晚飯,看了點電視新聞,有些迷糊了,打算洗個臉,泡泡腳,上床尋夢去。
門鈴一聲響,來了客人。從不謝客,禮當接待。忙把襪子穿上,整冠而出。來客紅光滿面,一開口就知道是遠客。他拿出一張名片:“我是S文藝報記者,由X同志介紹來的。來京開會,兼帶訪問在京名人的使命。已拜訪過Z老、J老?!?/p>
“我算什么名人,哪能比他們兩老。既來之,則安之。那就請坐,不知要談點什么,請提吧!”
“您叫什么名字?”
老黃嚇了一跳,訪問名人,居然連名字還沒搞清。
(摘自樓適夷:《夜間來客——“名人”被訪實錄》)
譯文:
Mr.Huangwasold.Peopleaddressedhimas“RespectedMr.Huang”.Beingold,heeasilygottiredandcouldnothelpit.Aftersupper,havingwatchedsomenewsontheTV,hebegantofeelsleepy,sohewentaboutwashinghisfaceandfeetbeforegoingtobed.
Suddenlythedoorbellrang,announcingthearrivalofavisitor.AsMr.Huanghadneverrefusedanyvisitorbefore,thisoneshouldbereceivedwithcourtesytoo.Quicklyputtinghissocksbackonandsmoothinghishair,hehurriedtothedoor,andtherehewasencounteredbyamanwithafatglowingface.BythefirstwordheutteredMr.Huangwassurethismanwasfromafar-offplace.Hetookoutacallingcardfromhispocketandsaid:
“I’mareporterontheLiteratureandArtsGazetteofScity,andI’mheretoseeyouonMr.X’srecommendation.I’vecometoattendasymposiuminBeijingandinthemeantimeI’mvisitingsomecelebritieshere.I’vehadthehonorofvisitingwithRespectedMr.ZandMr.J”
“I’mnotmuchofacelebrity,though.HowcanIbelinedupwithpeoplelikeRespectedMr.ZandMr.J.However,sinceyou’vecome,comeoninandtakeaseat.Whateveryouwanttotalkabout,pleasegoahead.”
“What’syourname?”
Mr.Huangwasshocked.Howcomehewasherevisitingme asa“celebrity”anddidn’tevenknowmyname?(劉士聰譯)
這是著名作家、翻譯家樓適夷的一篇小小說,語言輕松自然、詼諧幽默,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生動逼真。文藝報記者淺薄庸俗;黃老胸懷坦蕩,淡薄名利。在這種話語情景下,口語化的語言顯得恰如其分,字里行間回蕩著嘲諷之意,令人忍俊不禁。語言的內容和風格協調統一,很好地表達了作品的思想內容。原作的作者善于巧用字詞,比如開篇第一句“老黃老了,人稱‘黃老’”。譯者注意到了這一行文細節,同樣巧用了英語中的“old”和“respected”,整句話譯為“Mr.Huangwasold.Peopleaddressedhimas‘RespectedMr.Huang’”,既達意又傳神,吻合原作的用詞風格。在第二段中,寥寥數筆,就出現了三個“一”字,例如:“門鈴一聲響”,“一開口就知道是遠客”,“他拿出一張名片”。其中,“一張”表示實物數量,其余兩個則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譯者對前兩個“一”字的處理也很是巧妙,如:“門鈴一聲響”被譯為“Suddenlythedoorbellrang”;“一開口就知道是遠客”譯為“BythefirstwordheutteredMr.Huangwassurethismanwasfromafar-offplace”。其中,用副詞suddenly轉換“一聲響”中“一”的含義;用介詞短語bythefirstword傳達“一開口”的含義。另外,譯文處處注意到再現原作的嘲諷之意,如:“來客紅光滿面,一開口就知道是遠客”譯為“……andwasencounteredbyamanwithafatglowingface.BythefirstwordheutteredMr.Huangwassurethismanwasfromafar-offplace”?!凹t光滿面”本來是個褒義詞,但在整個作品的話語情景下,其隱含之意并不好,已為“文藝報記者”的庸俗無禮埋下了伏筆。因此,把“紅光滿面”譯為“withafatglowingface”,很好地再現了原文作者的諷刺意圖??梢钥闯?,整個譯文是忠實于原作語言風格的,保持了原作的語氣和口語化語言特點,傳達出了原作中幽默詼諧的氣息。劉士聰教授的譯文很好地再現了原作的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
例文(二):
我同書籍,即將分離。我雖非英雄,頗有垓下之感,即無可奈何。(摘自孫犁:《書籍》)
譯文:
SoonI’llpartwithmybooks;I’llhaveto,thewaytheancientheroXiangYupartedwithhisfavoriteladyYuJiatGaixia.
以上這段文字摘自孫犁的作品《書籍》。例文字數不多,卻很典型。正如劉士聰和高巍所寫:“作家孫犁,秉性剛正;對國家、對民族滿懷憂患之心。他與書同生活,公命運?!惫P者在前文也提到法國博物學家兼文學家布封的“風格即人格”的觀點,在這里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孫犁的人格魅力自然地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間,讀來親切感人;語言文字雖平淡樸素,卻蘊義深刻。要很好地傳達作家的思想氣度和作品的蘊涵之義,須認真仔細地研讀原作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了解作家的性格品質。這里,著重探討一下文中“垓下之感”的譯法和這段文字的語音節奏的傳譯。期間,書籍遭劫,孫犁想到即將與書分離,“頗有垓下之感”?!佰蛳轮小眮碜詽h語的文化典故《霸王別姬》,多數讀者對此約略知道一些。而且,原文的語音節奏短促而又緊湊。因此,考慮到原文的行文節奏,不宜對此典故加以詳細注釋。翻譯時只需根據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將原句略作變通,譯出原句的主要意思,即“我同書籍,即將分離?!瓱o可奈何”,而對“垓下之感”只需用平淡樸素的英語語言高度概括其內容精髓。在這里,劉士聰教授將原文的兩句轉換成譯文中的一句。值得我們驚嘆的是:原文與譯文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在節奏上是吻合的。譯文在忠實于原文語言內容的基礎上,也很好地傳達了原文的語言風格。“SoonI’llpartwithmybooks”是主句,而分號之后的“I’llhaveto”是對主句的一種解釋,且表達了“無可奈何”的意義。另外,借助“theway…”這個方式狀語從句傳譯出了作者對書的眷戀卻要與之分離的悲壯之感,即“垓下之感”。
四、結語(下轉第99頁)
(上接第97頁)
通過以上分析和探討,我們可以看出語言風格是具體存在的,盡管微妙而模糊,卻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并且是可以翻譯的。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譯出作品的語言風格是文學作品翻譯成敗的關鍵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