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格局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材料與研究方法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在計算區位商時,產出指標的選取要盡量細化,考慮到數據的可取性和適用性,文中選取了13類產業進行分析:C1-農業;C2-林業;C3-牧業;C4-農林牧漁服務業;C5-工業;C6-建筑業;C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C8-批發和零售業;C9-住宿餐飲業;C1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C11-金融業;C12-房地產業;C1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數據來源于歷年甘肅統計年鑒和青海統計年鑒。
2結果與分析
2.1區位商計算結果
首先采用式計算"蘭州-西寧"各州市2010年各產業區位商,計算結果。
2.2產業集聚狀態分析
"蘭州-西寧"各州市的優勢產業和產業集聚狀態呈現如下特征。
(1)作為省會城市,蘭州和西寧第一產業相對較弱,第二、三產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蘭州作為西北地區樞紐和西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人才、物質、資金、貿易、科技等在此匯聚,在科研技術、工業、住宿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等方面明顯具有優勢。西寧在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和集聚現象??梢钥闯?,蘭州與西寧的優勢產業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區別。
(2)白銀、武威、定西、臨夏第一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其中,臨夏的林業區位商高達6.6,林業產值占全省林業總產值的10.25%,具有明顯的集聚效應,同時白銀的林業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武威、定西、臨夏的農業區位商均超過2,產業優勢和集聚效應非常明顯;牧業區位商均高于1.5,也有明顯的產業優勢。蘭州與白銀的工業區位商值較大,工業在兩地具有優勢。
(3)海東、海北、黃南和海南州牧業的比較優勢明顯。2010年青海全省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50.39%,其中海北、黃南、海南州牧業產值分別占本地農林牧漁總產值的64%、71%、62%,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聚效應明顯。西寧雖然牧業的區位商較低,比較優勢不明顯,但從牧業產值方面看仍處于青海省內各地區之首。同時海東地區農業和林業區位商均高于1.5,產值均位于全省之首,發展優勢非常明顯。
(4)武威、定西、臨夏、海北、黃南、海南州的農林牧漁服務業區位商均大于1.5,集聚比較明顯,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林業集聚較明顯的區域是白銀、定西、海東、海南州,區位商也都大于1.5;建筑業集聚較明顯的區域是海北、海南州;此外,海東地區的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產值看,農林牧漁業和林業普遍較低,建筑業海南州較高而海北州較低。
為了分析優勢產業和產業集聚狀態的變化,對2006年各產業區位商進行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只選取了9個與前面相同的指標,但不會影響分析)。比較2010年與2006年的計算結果可以發現三種變化:一是"蘭州-西寧"地區傳統優勢產業大部分得以保持,并且產業集聚特征更加明顯;二是大多數2006年比較落后的地區如定西、臨夏、海東、海北、黃南、海南州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優勢產業數量增加,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三是兩個省會城市的優勢產業變化較大,蘭州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比較優勢逐漸弱化,而工業和住宿餐飲業的比較優勢呈現出來;西寧比較優勢產業數量減少,第二產業的優勢喪失??傮w而言,通過區位商值分析知道,蘭州的優勢產業集中在第二、三產業,西寧的優勢產業集中在第三產業,相對而言蘭州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其他地區除白銀市以外的地區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第二、三產業發展均顯不足,三次產業結構畸形。
2.3各地重要農產品、工業產品分布狀況
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計算各地區各類農產品、工業產品在該地區所有農產品或工業產品產量的比重,以及占全省同類產品產量的比重,篩選出各地重要的農產品、工業產品。
(1)農產品區域分布特征。甘肅境內主要以糧食、蔬菜、水果、肉類、鮮蛋和水產品為主,如蘭州、白銀、武威以蔬菜、水果、鮮蛋為主,同時武威的糧食和油料生產占甘肅全省的比重較高;定西以馬鈴薯和中藥材為主;蘭州、白銀境內的黃河,臨夏境內的大夏河,定西境內洮河、渭河、燕子河等使得這些區域的水產品得以發展。青海境內主要以肉類和動物毛、絨為主,其中海北州的特色農產品如青稞、蜂蜜等較為突出,海東地區農產品較為豐富。重要農產品分布與地區的飲食習慣、傳統生產方式和氣候狀況高度一致。
(2)工業產品區域分布特征。一是工業產品的分布區域與自然資源的分布區域高度一致,工業產品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很重;二是工業產品主要是以自然資源為加工對象的初級產品,且偏重于重工業產品,輕工業發展不足。同時,工業產品生產分布形成了三大類:一是"蘭州-白銀-海北"區域以自然資源為原料的油氣化工、煤化工、金屬產品生產加工,以及"西寧-海東地區-海南州"區域的金屬產品生產加工;二是"武威-海東-臨夏"區域以糧食為原料的酒類產品生產;三是"臨夏-海東-海南州"區域以動物及其附屬物為原料的乳制品和動物毛絨產品生產加工;四是"西寧-定西-蘭州區域"以中藥材為原料的中成藥生產;五是"蘭州-西寧-海東"區域的非資源依賴性生產,如平板玻璃、多晶硅、塑料制品、變壓器等產品生產。
總體看來,"蘭州-西寧"各地州市農林牧漁業、輕重工業都處于較低水平,產品多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第一、二產業發展較為傳統、落后。農產品、工業產品生產分布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征同時整體競爭力較弱。
3討論
區位商法是一個常用來衡量一個地區各行業專業化程度的方法,焦世祿等(2008)采用該方法對"蘭州-西寧"城市區域城市行業2004年區位商進行測算,由此對城市區域進行職能劃分:蘭州屬綜合型中心城市,西寧、白銀為工業型城市,定西、臨夏為主導職能不突出城市[3]。雖然該研究提出構建蘭州-西寧城市區域產業分布新格局,但研究方法是一種規范分析方法,缺乏實證分析基礎。劉輝等(2009)應用不平衡指數、全局空間關聯指數和局部空間關聯指數對蘭州-西寧城市化空間格局進行研究,方法雖為實證分析方法,但是研究未涉及區域產業布局[4]。文中研究目的是通過計算區位商值探尋"蘭州-西寧"各州市各行業的比較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提出產業發展的空間優化與布局,是基于實證分析的全面的產業集聚與分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由于計算區位商時以甘肅、青海兩省為總體進行計算,得到的結果可能與以全國為總體時的值偏高,雖然在兩省之內地區之間比較優勢產業可行,但放在全國大范圍內比較就會出現偏差,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修正;另一方面文中主要分析各地區各行業的專業化水平,對地區總體專業化水平和地區之間產業結構總體差異的分析,還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4結論
"蘭州-西寧"作為西北地區的中心地帶,大部分地區屬高原亞高原、半干旱寒冷氣候區,自然資源、風土人情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征,資源特色優勢明顯。雖然一直以來該地區總體發展較為緩慢,但是借助國家的總體規劃和各地政府的規劃,合理引導"蘭州-西寧"產業集聚與分工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途徑。"蘭州-西寧"產業集聚與分工總體構想是依托黃河、隴海蘭新鐵路、包蘭青鐵路、京藏高速公路、連霍高速公路、康臨高速公路等軸線,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和地域經濟特長,形成"蘭州-西寧""兩橫一縱"(圖1)(黃河沿線、京藏高速或包蘭青鐵路沿線為兩橫,即沿黃農牧業及旅游業經濟帶和沿包蘭青工業經濟帶;連霍高速公路為一縱,即連霍甘青段農副業及旅游業經濟帶)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根據前面對產業集聚特征和農、工業產品區域分布狀態的分析,"蘭州-西寧"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產業集聚與分工具體思路如下:
(1)蘭州、西寧作為區域中心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利用產業優勢蘭州大力發展科研技術、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住宿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等第三產業;西寧大力發展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等第三產業。兩地區充分利用省會城市的優勢,通過發展服務業為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平臺和便利。
(2)打造沿黃農牧業及旅游業經濟帶。沿黃地區(包括海南州、黃南、海東、臨夏、白銀)農牧業發展傳統和農牧業發展的便利條件使得農產品特色、旅游特色明顯,因此在沿黃地區發展以乳制品、動物毛絨制品、肉類產品及水產品為主的生產加工業和沿黃旅游業,大力發展白銀的蔬菜、水果等特色農業,并形成產業集聚態勢,打造沿黃農牧業品牌和旅游品牌。
(3)大力發展沿京藏線或包蘭青鐵路礦產、金屬產品生產帶。充分利用京藏線或包蘭青鐵路沿線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一方面形成海北、海南州、西寧、蘭州、白銀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礦采加工業帶。另一方面形成蘭州、海東、西寧以非資源依賴性產品如平板玻璃、多晶硅、塑料制品、變壓器等產品生產區。
(4)聯手建設西寧-武威-蘭州-定西中藥材、中成藥種植生產區,形成武威、定西各具特色的中藥材種植區,以及西寧、蘭州、定西中成藥生產區[5]。
(5)打造以武威白酒、葡萄酒、啤酒生產為中心,形成武威、蘭州、海東地區和臨夏州區域酒類生產區,積極發展地區酒類品牌,待形成優勢產業后再打造國家級酒類品牌。
(6)大力發展以蘭州為中心,白銀和海北州為兩翼的煤化工、油氣化工生產區。
作者:李瑩華1,寇鳳梅1,蔡文春2,李佳凝1單位:1.蘭州城市學院城市經濟與旅游文化學院;2.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