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提升山西區域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本文對山西經濟發展現狀與科技投入現狀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相關性分析,測算科技投入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通過回歸分析,得出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研究表明:整個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應用能力不足,產業轉型并未帶來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在追求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忽視了科技創新。因此,應當合理配置科技創新力量,將創新驅動作為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中心環節,才能促進經濟不斷發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產出效率
經濟發展是近現代世界各國面臨的主題,也成為經濟學家反復研究探討的命題。根據經濟發展的主要觀點,結合現代經濟發展的特點,我們發現,經濟發展越來越倚重于單位要素產出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地區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山西經濟增長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一)山西經濟增長情況
2000年以后,山西進入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期,地區生產總值持續增長,根據圖1數據顯示,從2000年的1845.72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17026.68億元,增長9.22倍,未出現負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情況較好,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從增長速度來看,如圖2所示,2000年以來,增長率持續提高,從2009年出現了明顯波動,原因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2009年的增長率為0.59%,增長速度慢但未出現負增長情況。2010年,山西全省上下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一首要任務,迎難而上,努力推進轉型發展,使得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回升。自2012年以來,山西經濟增長率緩慢并伴隨著逐年下降的趨勢。2017年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從2018年來看,又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因此,山西地區經濟呈現出增長總量持續增長,但是增長速度波動較大的總體態勢。
(二)山西產業結構變革情況
從2001年開始,國家進入“十五”規劃時期,產業支持的重點傾向“加速發展服務業,推進信息化”。本文以2000年以來,山西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結合產業結構的不同階段特點,對山西產業結構變革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圖3可以得出,山西第一產業占全省GDP比重在10%以下,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第二產業占全省GDP的比重經歷了先增后降的趨勢,2009、2010、2011這3年出現上下小幅波動后,從2011年開始,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特別是2014年以后,占比未超過50%;第三產業占比情況比較特殊,呈現出逐年提高的趨勢,但是從數據中看出,第三產業的發展經歷了較長的平穩發展,至2015年開始,占比突破50%,成為三產業之中占比最多的經濟總量。整體上來看,山西產業結構逐漸向第三產業調整。如果將經濟增長速度的折線圖與產業結構折線圖重疊后分析,可以發現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的年份,第三產業占比較大。例如:2012年,全省GDP增長率下降,同年,第二產業占比情況下降,而第三產業占比情況提高,并且從2013年至2016年維持這樣的發展規律;2017年,全省GDP增長率出現了短暫的提升,同年,第二產業占比提高,第一產業占比減少;此后,2018年全省GDP增長率又出現下降趨勢,觀察后發現,同年第二產業占比情況減少而第一產業占比情況有所提高。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律上來看,產業結構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演化,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方向,但是,根據山西經濟數據顯示得出的結論發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帶來了經濟總量的提高,但并沒有帶來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反而出現了下降的趨勢,這與經濟發展規律不符,主要原因是由于山西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舊產業轉移投資導致經濟總量下降,而新的產業投資力度不足,導致經濟總量增長較慢。
二、山西省科技投入現狀的描述性分析
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所認同。近年來,山西逐漸加大了科學技術方面的財政支出,為山西提高區域科技水平,促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根據山西統計年鑒數據資料可以看出,山西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從2000年以來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從2000年的2.23億元,到2019年的67.24,增長了30多倍。從圖4可以看出,2014年是個分水嶺,2014年之前,山西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穩步增長,特別是2010年以后,可以說是直線上升,從2015年開始,山西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出現下降狀態,但是依然高于快速增長之前的金額。如果將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折線圖與山西經濟增長速度折線圖比對,發現經濟增長速度從2010年開始下滑至2014年,而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從2010年開始直線上升至2014年;奇怪的是,當山西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從2014年出現下滑后,相應的山西經濟增長速度卻在上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16年,到2017年開始出現短暫的一致。與山西產業結構情況折現圖比對的話,依然會發現異常情況,2014年,山西第三產業在全省GDP的比重首次超過了多年來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第二產業,同年,地方財政對于科學技術的支出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并且,從2014年開始,山西經濟增長速度逐漸緩慢起來。因此,通過以上數據資料分析得出,根據國家政策的整體戰略方針,山西產業結構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應當帶來經濟增長,但是山西情況卻比較特殊,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山西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卻逐漸在下降,但是同時出現財政支出對科學技術投入逐漸減少的問題。因此,山西應當考慮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推動山西區域經濟質和量的增長。
三、技術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為測算山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選擇Y=βi(Xi)這一函數進行數據測算。其中:Y表示產出,本文選取2010年至2019山西省GDP數據來代表經濟增長指標;β代表相關系數;Xi分別表示影響科技創新的各要素。通過相關性分析,輸出結果為表1表明,X2在0.05、X5在0.01級別,相關性顯著;而X1、X3、X4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從數據可以看出,X2所代表的R&D經費投入與GDP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796;X5所代表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與GDP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908;因此,從科技投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提高這兩方面的投入,能夠顯著地提高區域經濟增長。基于前期數據分析得知,山西產業結構的變革并未帶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反而呈現出增長緩慢的趨勢,近年來,在山西產業結構發生變革的重要時期,山西財政對于科學技術的支出也出現了減少的趨勢,特別是從2014年之后。如果將技術創新、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聯系起來分析的話,我們發現,產業結構的調整應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山西區域經濟獨特的發展態勢與理論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技術創新出現滯后的問題。為進一步測試原因,本文將2000-2010年作為第一個階段,將2011-2019年作為第二階段,利用索羅剩余理論進行回歸分析,測算其技術進步水平。劃分依據為,第一階段的GDP增長率較高,有一半時期維持著20%的高增長,但是從總量上來看,未超過10000億元大關;第二階段的特點是,從總量上來看,超過了10000億元大關,并且也是持續增長,但是在這個時期增長率較低,呈現出上下波動情況,除特殊年份外,增長率不高于10%。得出主要結論:2000-2010年這一階段,技術進步水平為-12.396,說明在此期間,山西省技術進步貢獻率為負,不能很好地促進山西區域經濟的發展,對于資本和勞動力,其系數分別為0.506和2.308。即每增加一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可帶來0.506元GDP的增加。而每增加一元的勞動力投入可帶來2.308元GDP的增加。在這一階段,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2011-2019年這一階段,技術進步水平為-21.785,說明在此期間山西省技術進步貢獻率為負;與前一個階段進行比較,技術貢獻率不增反降,說明這段時期山西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技術瓶頸期間,技術進步的增加并沒有帶來經濟的同步增長。整個地區的科技創新水平不高,應用能力不足,在追求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忽視了科技創新。資本系數為-0.14,說明在此期間,資本投入每增加1元,會帶來GDP的負增長。勞動力系數分別為4.322,說明每增加1元的勞動力投入可帶來4.322元GDP的增加。在這一階段,勞動力要素的投入成為了山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且出現了向依靠勞動力投入帶來更多產出的趨勢。這于前面的分析是吻合的,與近年來山西區域經濟追求轉型經濟的發展有關系。新的產業結構中,資本的投入并沒有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而舊的產業也出現了投資力度不足,或者減少投資的情況。因此,投入要素在各產業之間的優化配置,對于促進山西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促進山西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
第一,將創新驅動作為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中心環節。過去,山西區域要素投入主要集中于第一產業,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相應的要素投入未實現重新配置,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在2011年之后,技術貢獻率此后呈現出低于2011年之前的狀態,說明產業結構調整中技術創新沒有得到真正的發揮。現階段,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的時期,傳統產業繼續推動山西區域經濟發展要走創新之路,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幫助傳統產業實現優化,慢慢地從依靠資本、勞動力要素投入,轉移到依靠技術進步上來。第二,將創新驅動擺在全省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來,山西省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增幅較小。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不穩定,各年度之間起伏較明顯。因此,要將創新驅動擺在全省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健全科技投入機制,有計劃、分步驟地統籌全省的科技投入,從科研人員的配置、財政撥款、新產品的研究、新專利技術的研發等方面,全面統籌安排,確保科技投入機制滿足區域產業的發展要求。第三,建立整體創新目標,加強資源整合。首先,對于煤炭支柱產業,一方面,要繼續穩定煤炭產業,不斷推進煤炭產業的資源整合,提高煤炭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全面促進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煤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大力創新產品工藝、創新改革組織機構、不斷研發新的產品和技術。促進支柱產業的全面發展。其次,發展新興非煤產業,依托煤炭產業現有的技術基礎整合優勢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重點地規劃一批新興產業。再次,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經過分析發現,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并未帶來經濟增長速度的增加,反而有下降的趨勢。山西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具有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不足等情況,因此,對于這些產業政府應當提供必要的資金、稅收、財政等政策的支持,鼓勵第三產業不斷提高整理的科技水平,提高其產出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悅.產業經濟學[M].第五版.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8.
[2]汪曉文,李明,張云晟.中國產業結構演進與發展:70年回顧與展望[J].經濟問題,2019,(8).
[3]黃雪梅.產業結構變遷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8).
[4]劉和東,劉童.區域創新驅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4).
[5]谷紹輝.關于山西科技創新水平的實證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1.
[6]趙樹寬,佘海晴,姜紅.技術標準、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關系——理論模型及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30(9).
作者: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