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文化下旅游經濟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鄉村文化與旅游經濟是驅動鄉村振興的“雙重動力”。通過發展基于鄉村文化的旅游經濟,能有效破解鄉村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因此,在鄉村文化復興背景下,通過挖掘鄉村文化、生態等資源優勢,構建“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推進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等產業全面融合,從而拓寬鄉村經濟的發展空間,實現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鄉村文化復興;旅游經濟;鄉村振興;發展途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要充分把握鄉村文化復興的機遇,積極踐行“宜融則融”的發展理念,重視發揮文化創意、智能科技和生態農業等優勢資源,通過構建以鄉村文化復興為基礎、以發展旅游為突破的產業體系,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經濟向多維度、深層次領域發展,實現鄉村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良性共促、協同發展。
一、基于鄉村文化復興的旅游經濟發展路徑
(一)做好產品:保留“鄉土”特色,推動旅游產品有效供給
高品質、優效益的鄉村旅游項目,既要有可觀、可玩的旅游項目,也要有可說、可讀的鄉土文化。在鄉村文化復興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時,要突出創新、創意理念,通過建設優質旅游產品品牌,打造更高質量、更好口碑的鄉村旅游產品。一是做好鄉土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工作,有序推進旅游產品開發、轉化。要著眼生態、綠色視野,把握鄉土文化復興機遇,將剪紙工藝、節慶演藝、民俗等鄉土文化融入鄉村旅游項目,在有效保護鄉土文化的基礎前提下,營造有獨特文化韻味的旅游產品。二是做好鄉村旅游項目的品牌建設工作,推進鄉村旅游經濟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要充分利用鄉村旅游項目的展示、推廣機會,為鄉村文化復興提供最佳展示窗口,通過豐富鄉村旅游產品類型,開發有品牌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提升鄉村旅游項目的市場認知度。三是要做好鄉村旅游、鄉土文化要素的統籌、整合工作,構建旅游產品“融合體”。在“產業+”理念指引下,要打破傳統、簡單的產品思維,從旅游市場、消費者視角開發旅游項目,通過統籌鄉村旅游要素,引入創新創意理念,開發資源多元、文化內涵豐富的新型旅游產品,擴大中高端、創新性旅游產品供給規模,實現旅游項目品質、游客最佳體驗與旅游經濟發展的高效融合。
(二)建好平臺:搭建“開放”平臺,推動旅游經濟高效益發展
持續增收、高效益的鄉村旅游經濟,既需要有優質、獨特的旅游項目,也需要建設開放包容、種類多元的產業平臺。在發展旅游經濟時,要打破產業界限、服務界限和市場界限,積極對接其他產業,通過向用戶提供多元增值服務,為旅游經濟持續、穩定獲益助力賦能。第一,打破產業界限,構建新的產業鏈。通過精準探尋鄉村旅游與服務業、鄉村文化等其他產業的融合點、銜接點,發揮協同優勢,推動產品融合、產業升級,持續釋放大眾消費需求,全面擴大產業鏈條。要從最初級的旅游觀賞向參與體驗、服務消費等各環節延伸,通過持續挖掘消費潛力,提升旅游經濟收益。第二,打破農文旅界限,構建新的價值鏈。要打破鄉村文化復興與旅游經濟的發展界限,將鄉村文化的內涵優勢與旅游項目的市場優勢相融合,按照相應的融合邏輯與共生理念,構建價值關聯、形態依賴的“共同體”。要在農村環境、農業形態的“大框架”下,發揮鄉村文化的內涵優勢,豐富旅游產品的內容與類型,持續擴大旅游經濟的附加值。通過挖掘鄉村文化的特殊性,綜合地域資源的特殊性,構建項目個性突出、優勢互補的旅游產業。第三,打破經營主體界限,構建新的發展聯盟。由于目前多數農村地區缺乏市場經營理念成熟、經濟實力雄厚的現代市場主體,增加了旅游經濟發展的成本支出,影響了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在新的鄉村旅游市場環境下,要積極探尋市場合作伙伴,推動鄉村旅游產業鏈內各相關企業協同發展,通過引入現代運營企業、金融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整合鄉村旅游發展的各類優勢資源,形成村民、企業共同獲益的多業態鄉村產業經濟體系,實現鄉村旅游經濟惠及農民、服務產業的目標。
(三)做優生態:堅持“綠色”開發,推動旅游經濟智能、規律發展
智能、生態發展的旅游經濟,既需要以智科技優勢能提升鄉村旅游發展層級,也需要以生態特色擴大旅游經濟價值。在發展旅游經濟時,要依托智慧技術,把握科技、規律和生態等發展要素,積極向生態休閑、健康養生等多個領域集中發力,打造鄉村旅游經濟的最優生態。首先,要以現代科技為抓手,推動鄉村旅游向高效能、高品質方向發展。要充分利用現代智慧手段,推廣、傳播鄉村旅游項目,通過打造“網紅項目”,持續增加市場關注度,發揮現代科技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優勢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經濟的持續獲利能力。要重視發揮智慧科技的支持優勢,加快智慧鄉村旅游建設,通過引入智能旅游設備、智慧旅游服務系統,改善游客旅游體驗。其次,要以規律開發為指引,堅持“宜融則融、因地發展”的開發原則,遵循“適合發展”、“適應市場”和“適度開發”的理念,遵守開發產品、優化主體和完善產業布局等內在規律,全面提升旅游經濟的發展成效。要以融合發展思維切入鄉村振興產業鏈條,通過將優質產品、多元平臺、發展生態等步驟密切融合,實現從鄉村資源向產業經濟的發展升級。最后,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基礎,凈化生態環境,推動旅游經濟綠色發展。通過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設置到線路安排等各環節,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鄉村旅游資源的保護、開放與利用機制,打造生態宜游空間,推動旅游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
二、基于鄉村文化復興的鄉村振興途徑
(一)堅守文化復興底線:立足保護,找準鄉村振興的“文化新坐標”
鄉村文化復興既是鄉村振興的維度,也是驅動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面對鄉村振興的時代任務,要在整合鄉村文化資源的前提下,踐行“擁有與利用并重”理念,實現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的最佳成效。因此,推動鄉村文化復興,要將有效保護鄉村文化作為基本底線,通過汲取文化精髓,完善傳承體系,找準鄉村文化振興的文化坐標。一是堅守鄉村文化保護底線,以“保護式開發”的方式盤活鄉村文化資源。要以留存鄉村文化記憶為前提,拓寬鄉村文化的傳播空間,通過為鄉村文化復興注入內容更優、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資源,全面充實文化復興力量。二是要積極開展鄉村文化傳承研究工作,對地方志、口述史等珍貴資料進行整合和數字化改造,組織開展田野調查和非遺傳承人制度建設,通過活態展示農村文化、增進大眾認知體驗,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價值利用與成果轉化。三是引入現代傳媒力量,恢復鄉村文化的原始生態。要善于借助現代傳媒技術的展示優勢,創作出真實展示鄉村文化資源、倡導關注鄉村文化的優秀作品,切實改善鄉村文化的品質與大眾的社會認知度。
(二)深耕文化復興土壤:植根生活,營造鄉村振興的“文化新形態”
鄉村文化既是保存鄉村原生形態、傳承延續鄉村文明的主要內容,也是全面展示鄉民形象,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目前鄉村振興多將重點放在了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層面,忽略了文化要素的有效引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衰落現象,加劇鄉村衰敗。因此,以鄉村文化復興為基礎,推動鄉村振興時,要植根大眾生活,深耕文化復興土壤,為鄉村振興提供最佳文化氛圍。首先,要在農村生活方式、生產工具等農耕生活環境中,挖掘鮮活素材,持續拓寬鄉村文化發展路徑。要對農業生產器具進行加工、留存,通過建設以農耕文化為主要內涵的鄉村文化形態,留存大眾的鄉土記憶,全面提升大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可與了解。其次,要在大眾信仰、節慶文化和民俗習慣等鄉村文化中,提煉文化素材,營造鄉村文化復興氛圍。要將大眾最原始、最純粹的生活哲學進行總結,滿足大眾的精神渴求,探尋鄉村文化復興新路徑。要將鄉村文化融入大眾生活、生產的具體場景中,使鄉村文化獲得延續與發展的良好氛圍。最后,要在大眾參與中增添時代素材,激發鄉村文化復興活力。要在“鄉愁記憶”、“追溯鄉情”等精神感召下,將個人體會、文化認知融入鄉村文化復興,通過激活鄉村文化的時代基因,為鄉村振興提供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力量。
(三)深化文化復興認知:釋放活力,構建鄉村振興的“文化新模式”
鄉村文化復興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行為。想要實現文化復興的時代目標,就要以恰當方式開發、利用和轉化鄉村文化資源,通過把握高質量、精品質、主旋律的復興導向,以新模式、新理念持續激發鄉村文化活力。一方面,實施大眾主導文化復興的模式,以智慧優勢、人才力量凝聚復興資源。堅持大眾主導、大眾創造的基本理念,通過設置“文化傳承人”制度,豐富傳承主體,優化鄉村文化復興的空間格局,為鄉村文化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通過挖掘農耕資源、地域文化,恢復民間曲藝項目,組建具有村域特色、符合村域實際的文化人才隊伍,生動呈現鄉村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探索市場化傳承模式,以產業優勢、經濟力量拓寬復興空間,統籌鄉村文化復興的最大力量。要深度挖掘市場需要,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項目化、產品化改造,在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改善大眾的文化體驗,為鄉村文化復興探索“活化”路徑。要加快品牌化、創意化建設,通過塑造市場認知度高、創新性突出的文化鏈,推動鄉村文化復興進入穩定、良性發展軌道。通過構建“村民+市場”的傳承體系、“文化+產業經濟”的運行體系,實現鄉村文化復興與鄉村振興的“雙贏目標”。
參考文獻
[1]程哲,蔡建明,崔莉,劉彥隨.鄉村轉型發展產業驅動機制:以盤錦鄉村旅游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1):143-150.
[2]劉楊星,黃毅.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機理與路徑選擇——以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為例[J].農村經濟,2018,(11):73-79.
[3]李先躍.中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進展及趨勢——基于Citespace計量分析[J].經濟地理,2019,(12):212-220+229.
[4]蘇飛,王中華.鄉村振興視域下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動力機制與國際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20,(2):115-119+127.
作者:高凡 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