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良知對職業道德行為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覺得這當中有著很強的社會因素。學生的心靈是一方凈土,我們教給了他們很多美好美麗的東西,他們也在愉快地接受著。可當所學所思跟當下復雜的社會現象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發生沖突時,學生的職業道德信念會極大地動搖,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在心理學的概念中,行為區別于一般的動作,是受意識或潛意識支配的動作,其特點為目的性和意志性。而職業道德行為是人類的高級行為,其目的性尤為明顯。引起職業道德行為的外在條件是誘因,常和目的緊密相連。而引起行為的內在條件是職業道德認識、情感和意志,其過程帶有個人的意志。如果我們把外界的種種現象看做是誘因,即外因的話,那我們的內在條件———認識、情感、意志就是內因。馬克思主義認為,我們的內因是主因。這對教育者的啟示是:學生面對外部誘因中的不良影響,需要靠內因去約束和抑制。要讓其在職場中堅守其形成的固有的正確職業道德信念,就要讓其擁有基本的道德認識和對行為的規則,即是非善惡的理智判斷,也即良知。
二、良知的可塑性和職業道德行為
孟子言“不學而能謂之良能,不學而知謂之良知”,以“不學而知”來定義“良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賦之知。但隨著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發展,我們知道,所謂良知的天賦性,只是為了強調其理所當然,即前人所說的天理。良知的真正起源,在于社會、家庭、學校等對受教育者在道德(主要是在人性善惡是非等)方面持久的本質的影響。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強調良知的綜合性、直覺性和自覺性,把良知看作一個包括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種種道德意識成分的整體。我們知道,良知中“知”意味著認識、知識,而對這個“知”的詮釋則多解為“理性”,即理性的認識。由此可見,良知的構建對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情感,堅定其意志,最終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一面。
三、樹立良知信念的意義
1.培養良知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的時代在各方面都進步了:經濟借助于科技得到了高速發展,人民變得較為富庶。古人說“倉廩實而后知禮節”,我們的時代由此也應是一個道德的時代。但不幸的是,我們時代最引人注目的問題卻正好是道德的危機。道德的淪喪,是教育的失敗。而良知的淪喪,就是人性的泯滅。因此,古往今來,在道德出現危機時,都強調良知的重要性,把它作為道德的底線。
2.培養良知是個人成長的需要
郭沫若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于正義的淪亡。”沒錯,如果良知在一個人的內心中死亡,那么他和普通的動物有什么區別?良知的形成與發展在個人的道德行為中有著重要作用。良知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動個人的道德從認知發展為習慣。如果缺乏相應的良知,即使天天在喊著道德口號,也只停留在口頭上。正如盧梭所說的“良心,你是善與惡的評判者”,人的道德行為是一種高度自覺的動作,很多情況是在沒有外在直接監督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個缺乏良知的人,會喪失做人的基本準則,他的行為將會只以自身為評判準則,無視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對社會產生危害。喚醒學生堅守良知,培育學生良知信念,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的根本。
3.堅守良知是培養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的基本要求
作為職業道德行為來說,更需要良知的約束。在當前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物質利益的誘惑下,很多人的思想發生著巨變,物質至上主義,庸俗的功利主義甚囂塵上。在一些人的眼中,只要能得到利益,完全可以不擇手段。對于他們來說,成者為王成為信條,良知蕩然無存。社會上發生的“大頭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無一不告訴人們,沒有了良知的職業行為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的傷害。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一些不公平的做法也加重了對職業道德的侵蝕。人們總是在說商場如戰場,過度地強調市場和職場的競爭性。似乎在“適者生存”這一生物法則前,一切行為都可以稱為合理。存在就是合理也成為當前人們的信條。這從反面印證出良知對個體形成正確職業道德行為的極端重要性。
四、良知的內容及培養
1.良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又一說是:知恥、知愧、知恩。筆者認為落實到職業道德行為培養中的良知內容則為是非觀念、責任感和同情心。
2.良知的培養
(1)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先人對我們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說到底就是要求我們有最起碼的是非觀。所謂“善”,就是“是”;所謂“惡”,即是“非”。在現在的社會中,一些應該堅守的職業道德,如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等,似乎只停留在一些人的口頭上。一些原本錯誤的職業行為,如回扣、人情大于法律等卻被披上合理的外衣,給予包容。作為教育者,應讓學生明白社會的復雜性、錯誤的職業觀念的危害性,以及這些行為存在的暫時性。邪不壓正是每個當代人必須具備的信條。
(2)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馬卡連柯這樣說過:“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沒有責任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工作。”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責任心也是堅守良知的重要一環。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變得很有責任感的。”教育者要讓學生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比如,在學生犯錯誤時,征求犯錯者的意見,讓他自己說再次犯錯應受的懲罰。那么,如果再次犯錯,他將付出一定的成本。這樣,就能讓學生逐漸了解責任的重要性。
(3)培養為別人著想的同情心。讓職場中的學生具有同情心,其實并不容易,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是重要的方法。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理解,理解也包括寬容。要教育學生懂得,未來在職場中大家都有被“冒犯”、“誤解”的時候,如果對此耿耿于懷,心中就會有解不開的“疙瘩”;如果我們能深入體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主動與別人交流溝通,對自己心理的平衡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職業道德行為的培養中,應教育學生懂得,在職場中,競爭是必然的,但人與人的聯系中,不應只有競爭,還存續著必要的人性光輝。總而言之,在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中,良知不可或缺。良知作為人性的一部分,在當今的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應被人們喚醒,培育,頌揚。
作者:馬恒松單位:中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