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建設下旅游產業升級轉型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黨的明確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該文以此為背景,針對擁有“世界三遺之城”資源稟賦的都江堰市,通過分析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提出應充分發揮當地旅游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把握成都市提出的“西控”戰略實施形成的政策利好,保生態、強旅游、促發展,進一步加快都江堰市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黨的十八大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黨的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基于該背景,成都市立足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刻體會,立足于對成都歷史、現實、全局、長遠的多重考量,提出實施“西控”戰略,就是要以控增綠、以控促優、以控提質,推動西部區域生態提升、空間優化、產業升級。成都市確立了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明確了“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這當中,屬于西控區域的都江堰市,如何把握政策利好,保生態、強旅游、促發展,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宜人、宜業、宜居、宜游的國際化生態旅游城市應當深入研究。
1都江堰市旅游資源優勢
1.1便利的交通地理位置
四川省都江堰市位于103°47′-107°25′E、30°45′-31°22′N,居于成都平原岷江上游、成都平原西北部,距離成都市48km,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是成都平原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川西北水利樞紐及成都平原的水源保障地,也是成都平原的生態保障。
1.2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都江堰市具有4500年的文明發展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道教而聞名,因治水而興盛。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形象宣傳品牌,聲達全國,享譽世界。縱觀中國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治水歷史。從上古時代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孫叔敖、西門豹治水,治水安民始終貫穿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回望天府之國的興起與繁榮,可以說避水、治水、興水貫穿了4500年城市文明史的全過程,記載著天府農耕文明的緣起、發展和繁盛。起源于中國本土的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影響,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處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是道教祖庭之一,位列道教“第五洞天”。道教勢盛時,宮觀多達70余座,現在保留下來的還有38座。
1.3優美自然的生態環境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森林覆蓋率為60.00%以上,全年平均氣溫15.2℃,空氣質量優良率年均達93.30%,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00%,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一直享有“長壽之鄉”“天然氧吧”的美譽。優良的人居環境有利于居民延年益壽。從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都江堰市人均預期壽命為77.1歲,比全國71.4歲高出5.7歲。
1.4豐富的旅游資源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處。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靈巖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青城山景區、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龍池國家森林公園、龍池虹口生態保護區、灌縣古城、普照寺、滬都農莊3個AAAA級景區等各具特色的獨特旅游資源。擁有“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大世界遺產,是全球為數不多的“三遺之城”。
2該市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2.1旅游發展質量不優
該市缺乏個性化、定制化、高端化旅游產品,景區游、觀光旅游特征明顯,游客停留時間較短、消費水平低。2017年都江堰市過夜游客占比僅26.0%、平均停留時間2.61天,低于成都市2.8天的平均水平;人均消費832元,低于成都市1644元的平均水平。
2.2旅游品牌營銷不夠
對獨有的水文化、道文化、養生文化、都江堰精華灌區、川西林盤等包裝策劃不足,缺少媲美“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類的精品力作。同時,旅游消費新場景營造不足,缺乏如錦里、寬窄巷子一類的旅游消費地標。
2.3旅游國際水平不高
都江堰市是“世界三遺之城”,擁有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世界級旅游資源,但缺乏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旅游產品,2017年入境游客接待量65.1萬人次,僅有對標城市云南麗江市(118.58萬人次)的1/2,不足湖南張家界市(355.89萬人次)的1/5。
2.4旅游帶動作用不強
近幾年該市游客數量增長有下滑趨勢,2013—2017年旅游人次分別增長8.90%、6.70%、6.40%、4.50%、4.90%。主要原因是旅游產品沒有足夠吸引力讓游客來消費。2017年游客住宿、交通、景區門票等傳統基本消費占比達76.71%,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和貢獻程度有所降低。2017年都江堰市旅游總收入195.9億元,占成都市旅游總收入比重僅6.10%,低于對標城市西湖區杭州市的10.80%、麗江市占云南省的10.08%、張家界市占湖南省的35.06%。
3建議對策
結合該市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應重新梳理都江堰市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深化旅游發展戰略,用好用活寶貴資源。
3.1堅守定力,以科學思維踐行“西控”戰略
西部區域自古就是成都重要生態屏障和精華灌區,是成就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美名的核心區域,是實施“西控”戰略的核心區。比如,精華灌區從紫坪鋪水庫發端到黃龍溪,全長150km,可以此為軸線形成都江堰灌區景觀游環線,擴大都江堰旅游聲勢,吸引更多的游客。堅持以控促優,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秉持精心設計、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的匠心精神,把整個都江堰作為一個大的景區、大的旅游區。持續保護修復“川西林盤”,還原城市鄉愁,呈現“青山綠水抱林盤、大城小城嵌田園”的美麗畫卷。
3.2借勢用力,以寬廣視野大力提升國際化旅游水平
在游客“愿意來”上下功夫。加快建設全球頂級旅游IP,切實提升境外宣傳營銷水平,持續深化與國際友城、世界旅游組織等交流合作關系,走出去開展特色營銷活動。利用國際媒體平臺,講都江堰故事,傳都江堰聲音。用好用活過境免簽政策等,適時研究鼓勵航空公司、旅游企業組織國內外游客到都江堰觀光旅游新方式,持續提升旅游獲客能力。在游客“留得住”上下功夫。將游客變“留客”的關鍵是“夜間消費”。可以大力豐富“夜游都江堰”內容,如加強美食街區、商業街區、娛樂街區建設,可以對標宋城千古情、西安長恨歌等知名演藝品牌,提升青城蜀秀文化演藝內涵和全球影響力,探索特色水秀表演、燈秀表演和特色民宿體驗,不斷用有創意、有看點、有玩頭的產品撥動游客心弦。在游客“舍得花”上下功夫。以內容為王、文化為魂、創意為本、科技融入、體驗至上的思路,針對不同國籍、民族、文化背景的游客,配套開發觀光、科普、會展、運動、養生等精品業態;借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開發經驗,打造獨具都江堰韻味的旅游文創產品;也可以打造花卉園林游覽、高端民宿體驗、生態健身、康養服務等旅游場景,滿足個性化、定制化、高端化消費需求。同時,應全面提升旅游服務的精細化、數字化、智慧化水平;適時加快并提升當地“大數據”建設,為旅游運行監測、公共服務和旅游營銷提供智慧支持。
3.3深挖文化潛力,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宜人、宜業、宜居、宜游國際化生態旅游城市
可以在深度挖掘和利用“道文化”“水文化”“山文化”“熊貓文化”方面發力,打造道文化研究和體驗的世界目的地,世界水利文化發展、研究、探討和體驗的圣地;高山探險與度假野營、河谷漂流的目的地和研究、了解、觀賞熊貓的世界目的地等,通過深度挖掘“清明放水節”“青城武術”“聚源竹雕”等非遺文化資源,在加大保護和傳承中煥發新的活力。
4結語
旅游業與生態文明建設是相互影響、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旅游目的地發展重要手段,旅游目的地發展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力支撐。在旅游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結合方面,都江堰市應加強研究,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轉換通道,把生態文旅資源轉化為綠色發展勢能,在全球旅游城市建設體系中找定位、謀發展,率先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國際化生態旅游城市。
參考文獻
[1]成嵐.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EB/OL].(2017-10-27).
[2]李熙.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旅游發展途徑研究-以雅安市為例[J].城市旅游規劃,2017(3):157,159.
[3]史曉露蔣君芳.成都確立新時代“三步走”戰略目標[N].2017-12-12(1).
[4]田懷新.力爭率先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國際化生態旅游城市[N].2019-1-14(9).
[5]鄧茜.都江堰旅游品牌的價值效應研究[J].商業時代,2012(16):137-138.
[6]廖光萍.青城山發展道教養生旅游的資源評述[J].城市旅游規劃,2016(1):175-176.
[7]都江堰市大青城旅游區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R].中國旅游研究院,2012.
[8]王承云,陳政融.都江堰市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7(5):85-88.
[9]馬振濤.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旅游發展轉型升級[N].中國旅游報,2019-5-31(3).
作者:何秦 單位: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