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西方舞蹈美學的差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時期針對各國文化的研究將會極大地促進世界范圍內文化的繁榮,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在文化領域各國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變得越來越頻繁,這對于世界整體的發展都有很好的幫助。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不過相互之間的學習和借鑒價值也是十分明顯的,特別是對于學者和從業者而言,對其進行相關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彼此的融合,也有利于促進世界范圍內文化的發展。在本文中筆者探討中西方舞蹈美學的思想差異,進而提出相關觀點,給實際業務的推進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中西方;舞蹈;美學
中國和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和歷史因素有關,也和民族、經濟等其他條件因素有關,最終導致各地區文化在舞蹈美學研究中所選擇的入手點和實際的角度都存在著很多的不同。中國的美學研究多將注意點集中在舞蹈的意境以及實際的舞蹈動作方面,西方顯然更加重視形式主義。結合對比看出,由于中西方舞蹈美學思想存在差異,因此相互之間的著眼點、超越度也存在很多的差異,這正是彼此之間融合的依據所在。
一、中國舞蹈美學思想
中國舞蹈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幾千年前出土的文化遺址中,就出現了與舞蹈相關的壁畫作品等等。在數千年的發展之后,舞蹈仍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也成為我國美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很多的舞蹈從業者和美學家都在充分研究中國舞蹈美學思想。
(一)宗白華舞蹈美學思想研究。宗白華先生的研究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個。宗白華先生在建構中國美學體系時,結合美學舞蹈韻律、節奏等多個角度對中國傳統的美學精神做出了橫向的縱向的對比和綜合的研判。他提出舞蹈和形而上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是中國藝術境界結構方面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特別是舞蹈的“舞”字是演出者結合作品設計所展現出的高度韻律、節奏、秩序結合,同時也是精神層次在理性方面的具體表達[1]。此外,“舞”展現出的生命力、旋動力、熱情等外在因素十分感染人,是精神表達內涵的外在展示。舞蹈是藝術表現的空間狀態,也是宇宙創化過程中的重要象征,因此對于藝術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宗白華先生認為舞蹈是境界的集大成者,結合張力的表現,可以將舞蹈作品中所蘊含的各類內涵因素以及表演者內心的熱情無限制地釋放出來。在具體的演奏中,舞蹈的節奏快慢、韻律高低都是為其境界服務的,也是觀眾能夠感受到境界的根本因素所在。只有做好韻律和節奏的適配,使得演員能夠真正充分地凸顯出來,舞蹈的境界才是發揮到了最極致。此外,宗白華先生還認為藝術是自然界中最高級的,也是所有精神創造的集合,更是生命表現力在物質中的具體體現,可以使得那些沒有生命的物質表現出生命力,沒有精神的事物表現出精神的狀態。筆者十分認同這類看法,舞蹈本身就可以看作是藝術模式。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舞蹈的超強表現力是其藝術能夠和外在生活結合的重要模式,更是人們心靈的具體展示。
(二)王元麟舞蹈美學思想研究。舞蹈美學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獲得關注,特別是隨著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對于美學的追求逐步傳入我國,很多學者都投入到了與之相關的研究中來。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宗白華先生的研究著作之外,還有很多學者提出了十分經典的論斷,與之相關的專著也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其中王元麟的研究值得實際從業者認真關注。王元麟在自己的研究《論舞蹈和生活的美學關系》以及《論美》中都提出了舞蹈美學的相關觀點。在這兩部著作中王元麟認為,無論舞蹈藝術品類在中國特定的概念如何,都不能否認舞蹈是一類重要的藝術模式,也是將審美因素加入其中的公然存在。舞蹈通過曼妙的舞姿所表現出的生活特質是其與其他藝術模式最根本的不同,也是其的根本特點[2]。為了明確舞蹈本身的美學特點,需要明確舞蹈和生活之間所反饋出的關系,也需要先拋出其他藝術模式。在實際的外在表現中,最根本的就是從舞蹈動作開始研究。部分研究者認為舞蹈動作就是舞蹈的模式,也是其動作本身所蘊含的美學內容展示。舞蹈動作指的是在社會中已經得到廣泛認可、具有廣泛群眾審美基礎的人體動作和外在表現模式。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也會受到民族性、社會性、歷史性的影響,因此是特定地區的社會實踐產物。此外,王元麟還提出舞蹈的審美主體是舞蹈動作,無論是專業的研究者還是普通的觀眾,都是需要結合舞蹈動作來體會出舞蹈內涵的,所以舞蹈動作所承載的內容技術是豐富的又是重要的,為了被社會認可,需要創造出與社會相關的舞蹈動作。
二、西方舞蹈美學思想
西方舞蹈美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國的美學研究專業人士蘇珊朗格,她對于西方的內涵和舞蹈以及美學研究有著相對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她的論述中提出舞蹈的首要做法是創造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張力是十分重要的。蘇珊朗格對于這類別張力解釋為:他們所體現出的張力就像是羅盤、指南針指向北極那樣的物理力,不過卻是虛幻的存在。舞蹈的基本幻象是其構建起舞蹈王國的根本基礎,也是其需換姿勢創造力量和作用表現的源泉。以芭蕾為例,芭蕾要求舞者做到“開、繃、直、立”,舞蹈過程中的任何時候,舞者的“腳背”都不能松懈,要處于繃直的狀態,這就體現了“力的幻象”的審美標準。而“張力結構”則通過旋轉、跳躍等動作產生空間變化來實現。“力的幻象”,是強調了這種力量存在且隱藏的特征,是不會被觀眾輕易察覺的,在觀眾眼中,女舞者緊繃的身體和腳尖是自然而然的,而男舞者是非常輕易優雅地托舉起女舞者的。由此可見,“力的幻象”是需要通過良好的力量基礎和舞蹈技巧才能夠很好地展現的,配合“張力結構”,給人一種自然、不費力的審美感受,從而構建一個美好、虛幻的世界。
三、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的差異
(一)著眼點差異。為了了解中西方舞蹈美學的觀念差異,首先需要從著眼點的角度入手來考慮。結合上述論述以及案例研究,不難發現中西方美學家對于舞蹈美學研究的著眼點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綜合上文所提到的宗白華和王元麟先生的視角可以看出,中國學者的研究點更多的是著眼于舞蹈的境界以及具體的動作,他們認為舞蹈是一類境界動作的集合,和各自的理解有直接的關聯動作,也充分體現出設計者的意圖內涵和韻律。蘇珊朗格的研究則直接提出,舞蹈美學的思想是偏外在模式的,她對舞蹈的研究也是如此[3]。蘇珊朗格反對將舞蹈看作是人類個人感情的宣泄,認為舞蹈的研究必須要講究形式,這也正是其外在模式形式主義的根本要求。如果離開了形式,那么舞蹈的美學就失去了根本價值,沒有任何的研究意義,她提出的力的幻象、張力結構等觀點和環境因素的結合十分緊密,著眼點相對比較新穎。具體而言,中國古典舞的重心較低,更加突出動作,而芭蕾則重心較高,更加突出人的力量和個性。中國古典舞要求擰、傾、圓、曲,更加注重通過動作來展現舞蹈配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在精神,更加注重詮釋一種多元合一的神韻和意境,而芭蕾則追求超強的肌肉能力,更加注重通過舞蹈技巧來強調和展現舞者的體態美。
(二)超越度差異。國內學者對于舞蹈美學界的研究都是相對有代表性的,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美學思想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整體上取得的突破相對比較多。不過他們在結合美學研究內容時大部分是基于中國傳統美學作為思想起點的,所以他們的超越力度相比于西方學者不算大。蘇珊朗格等外國學者的研究則完全不同,他們的超越度十分廣泛,超越各類舞蹈美學的研究特點,提出基于自身的全新的具有獨創性的特點。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美學的研究,更具突破性,其理論的內涵和外延與時代的結合也會相對更加緊密。這與新時期的發展也是相對比較契合的,國內大部分的學者在舞蹈美學的研究中,還是依照宗白華和王元麟先生的研究視角繼續推進,而國外各類天馬行空的研究想象層出不窮。這也是兩者之間的主要差異所在。除了西方舞蹈美學的超越度更加多維這個主要差異之外,中西方舞蹈美學的超越方向也各不相同。中國舞蹈美學依托于傳統美學理念,強調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對于舞蹈藝術的審美價值而言,需要在形式上給予觀眾視覺上的美的體驗,而這種審美價值是相對低層次的審美價值,更高層次的審美價值就是要表達情感和內在精神,與觀眾構建心靈層面的交流。而在西方舞蹈美學思維下,通過舞蹈表達和宣泄情感則是相對低層次的審美價值,將這種力量和技巧的展現放在更高的審美層次,認為高難度的舞姿就是舞者給予觀眾的最高審美體驗。而這種超越度的差異也傳遞出了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中國更強調天地合一,注重對自然的敬畏,注重人的內在主觀情感,而西方則更注重人的價值,重視個人的外在形態。
四、結語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歸納得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之間存在的差異十分顯著,但各具特色,特別是舞蹈美學研究中,無論是在出發點還是在超越度方面,都和歷史發展沿革及舞蹈藝術認知存在著直接緊密的關聯,所以二者之間的不同是可以接受的。實際的從業者應當充分地利用這類差異做好相互之間的融合,促進舞蹈事業的迅速發展和提升,給世界各民族新時代的舞蹈發展帶來更多幫助。
參考文獻:
[1]張丹,曹爽.中國舞蹈美學研究的奠基之作——評<中國舞蹈美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5,(05):114.
[2]孫琳.淺談鄧肯舞蹈美學思想對現代舞蹈發展的影響[J].茂名學院學報,2010,20(02):72-74.
[3]史紅.舞蹈美學體系的研究現狀及整體理論建構[J].藝術百家,2010,26(04):175-179.
作者:米昂 單位:山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