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環境特點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以喀斯特溶洞為例,闡述了巖溶洞穴的生態環境,主要從洞穴旅游資源的特點和開發洞穴旅游的消極方面來說洞穴旅游對人類的影響,以及給洞穴本身帶來的影響。
關鍵字:生態環境洞穴旅游地質地貌
前言:巖溶的是指地下和地表水對可溶巖石,進行以溶蝕為主的地質作用,并由此而產生的特殊地質、地貌現象的總稱。我國的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大約130萬km2占全國意面積的14%,是世界上碳酸巖分布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國可溶巖分布面積廣大,裸露于地表的碳酸鹽巖面積有91萬平方公里,加上覆蓋與埋藏于地下的碳酸鹽巖,可溶巖分布面積達340萬平方公里,南方黔、滇、桂、川、湘、鄂、粵諸省區為最重要的巖溶區,碳酸鹽巖沉積總厚度在一萬米以上,幾乎分布于各個地質時代,分布面積廣大的碳酸鹽巖,加上適宜的多種多樣的氣候條件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巖溶洞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
一生態環境
(一)形成過程
巖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巖石特別是碳酸鹽巖類的石灰巖和白云巖巖層當中,當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巖時,在石灰巖的裂隙中流動就會發生碳酸化反應,生成碳酸氫鈣,因碳酸氫鈣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帶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蝕成洞穴。巖溶洞穴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的潛水洞階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階段和晚期的完全脫離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稱化石洞)階段。
洞穴內主要的景觀類型有:
1、鵝管:這是石鐘乳的最初形態,屬滴石類,在國外稱麥桿狀鐘乳石,它的直徑與水滴一樣大小。
2、石盾:這是因為它呈園盤狀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種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筍: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筍狀而得名。
4、石柱:是石鐘乳與石筍上下連接起來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這是一種歪斜的石筍。這種石筍原本是直立在岸邊土層臺地上的,因地下河水沖刷土層使臺地坍塌,石筍也就傾斜了。
6、鐘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豎立在岸邊土層臺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層沖走,使石柱懸掛在洞頂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幔狀沉積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連續不斷的片狀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狀的沉積物而得名。
(二)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動物可分三種:一是真洞穴動物。這種動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離開洞穴環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類動物有:盲魚、盲鰍、蜘蛛和蚰蜒等。這類動物以眼睛明顯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應器官,缺乏色素,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為其特征。
二是洞穴動物。這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基本上能適應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擬洞穴動物。這類動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暫居及季節性回洞內生活的動物。
除了動物之外,還有一些不喜光亮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藤本植物,都是生長在有水份的地方,給黑暗的洞穴增添了一絲生機。于是整個洞穴形成一個完好的生態系統。
二洞穴旅游
(一)洞穴旅游資源的特點:
①洞穴是一種遍在性旅游資源,全世界凡是有碳酸鹽巖分布的地區,大多有洞穴發育。我國碳酸鹽巖分布面積世界第一,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浙江發育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
②其共性大,獨特性小,游客重游率低。從地貌學的角度,洞穴的形成有多種成因,可分為多種類型。但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洞穴內不外乎都是由共性大,個性小的石鐘乳、石柱、石筍等構成似人似獸似物的景觀。
③空間競爭替代性強:旅游地的空間競爭是由于多個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內出現引起的,當多個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內出現時,它們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現此長彼縮或同步增長的動態變化和地域旅游市場結構的再組織。總體評價是一種區域性旅游資源;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較短,往往沒有探查階段和參與階段,直接進入發展階段。
(二)洞穴的類型
喀斯特洞穴旅游開發類型劃分成四種,即孤立的喀斯特洞庭湖穴開發,組合喀斯特洞穴開發,鑲嵌在著名風景區內的喀斯特洞穴開發和利用介入機會的喀斯特洞穴開發四種類型。
(三)而在開發的過程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洞穴開發利用欠佳,資源優勢發揮不明顯,主要表現在:
①開發前科學調查研究不足,洞穴自然環境保護與自然狀態維護意識差,不少游覽洞穴在開發時或在經營過程中,其自然狀態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損害了景觀的整體美。
②洞內景點規劃重點不突出,遍地是景:景點的命名隨意性較強,脈絡不清;重神話及傳說,缺乏科學性及藝術性,意境不夠深遠。(以張家界新開的景點--龍王洞為例,它就是以土家族的杜心五作為精神寄托,而且在洞內還建造了一條龍,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此外,洞內、洞外人工造景甚為普遍,破壞了景觀的自然美,有"弄巧成拙"之感。
③導游設施落后,導游人員素質低,缺乏起碼的洞穴知識。導游詞多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為主,少有或全無洞穴科學內容。對洞穴重要景點和自然景觀較少有或沒有相應的科學名詞及簡要說明。此外導游人員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不能針對游客的類型與文化素質之不同,在導游講解時有所側重,不能做到形象導游、意境導游與科學導游相結合。
④經營管理水平多數較低,社會、經濟效益較差。
(四)開展洞穴旅游的消極方面:
①我國南方的巖溶地區,特有的地表地下形態及其沉積物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而且許多已成為旅游資源。但目前不少巖溶洞穴(特別是南方)已遭到破壞,洞穴內的鐘乳石、石筍等被采掘、買賣甚至出口。廣西恭城、平樂等地采掘的鐘乳石(有些長達2—3米,重1—2噸)用拖拉機、汽車外運。在一些洞穴旅游景點,為招攬游客,隨意安裝光聲電設備,使洞穴的原生環境破壞,加大了洞穴的風化剝蝕速度,洞穴景觀和沉積受到嚴重破壞。
②人類的活動,加速了物理進程,而減慢了化學進程。我們知道,在人類沒有進入之前,洞穴里所有景色的都是原始的。當人們發現并開發時,為了提高進入性,不得不修建一些游道主人進去。于是一些本沒有路的地方,只要有人進去便有路了,這一方面造成了景區的破壞,另一方面,使景點人工化。以張家界新開的景點龍王洞為例,首先是洞口,以前只有一個可進入的天窗,但是人們經營者為了方便游客進入,在原洞口的旁邊新開鑿了一個人工洞口;其次是里面的游道,到處是人工動作的痕跡,而且有一些石筍、石柱有被人洗過的痕跡或是正在洗。這樣破壞了石柱和石筍本來的氧化膜,促使物理氧化過程加速。讓我們來看一個化學反應式:
①CO2+H2O=H2CO3
②CACO3+H2CO3CA(HCO3)2CA2++2HCO3
第一個反應式是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這就要求洞穴里面要有足夠的CO2才能使這個反應式正常進行,也才能為下一個反應式提供“原料”。但是一旦洞穴開發以后,到洞穴里面游覽的人多了,里面的空氣流通了,相對來說CO2就會減少,這樣就會第二個反應式就不會正常進行或者是速度放慢,那么溶洞會從此生長也會放慢,甚至停止。由此我們可以想到,我們的后代看到了將是我們現在留給他們的,一個嚴重破壞的死洞。
③加重了環境污染。游客進入洞里勢必從外面帶進許多垃圾。而旅游開發者為了能讓游客進入洞穴參觀游覽,要修筑一些小游道,這就對原始地貌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
④破壞生物群落。在洞穴沒有開發之前,洞穴里的所有生物群落處在一個穩定的生物鏈之中,它們也是處在一個小世界當中,而當人類進入這個系統之后,就像是一個外星侵入地球一樣,人類成為一個“外星人”,對洞穴里生物群落的生存產生威脅。我們都知道,自然界,有一些動植物不喜歡光亮,它們就只能生存在一個黑暗的世界,旅游開發者為了游客能在洞穴里看清所謂的“景點”,在洞穴的墻壁里面安裝照明裝置,更多的是為了增加效果而安裝的彩燈。而對于那些不喜光亮的動植物來說,這些燈泡就是一顆顆“原子彈”。于是這個生物群落為了適應環境,要么繼續進化,要么就退化,甚至是滅絕。到時我們就只能像現在看恐龍化石一樣來看這些群落里的生物化石。
⑤安全系數不高,存在有安全隱患。凡是進入洞里的人都知道,在洞穴里面一般都會有幾個大廳,而且在人們的頭頂上到處懸掛著石鐘乳,給人一種潛在的威脅。我們的地殼一直在運動,那些小級別的地震我們人類還不能感覺到,但現實中存在。況且人們還要鑿巖安裝照明裝置,難道他們還會用原始的手工式?這也加劇了石鐘乳的破壞,如果有一天掉下來,到時后悔也來不急。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我們從沒見過的動物,也對我們存在潛在的威脅,不知何時會侵犯我們人類。
參考資料:
1中國洞穴資源網
2保繼剛,丁健特類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同期探討---以云南建水燕子洞為例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保繼剛喀斯特石林旅游開發的空間競爭研究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保繼剛喀斯特洞穴旅游開發研究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周進步,龐規荃,秦關民現代中國旅游地理,青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