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天氣的諺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快雨快晴,快雪快晴;
雷打正月節,二月雨不歇;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雷聲大,雨點小;
立秋響雷,百日無霜;
六月一雷打九臺,七月一雷風就來。
露水重,天氣晴;
悶雷帶橫閃,雹子大如碗。
棉花云,雨快臨;
南風吹暖北風寒,東風多濕西風干;
八月南風二日半,九月南風當日轉;
北山亮,南山不敢強;
大華晴,下華雨;
東虹日頭西虹雨,南虹北虹氣象異;
東南風生霧,西北風消霧;
東閃日頭西閃雨,南閃火門開,北閃有雨來;
關鍵詞:地理興趣;歌曲;詩詞;諺語
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驅動力,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地理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豐富的地理教育教學資源,從多方面入手,靈活運用歌曲、詩詞、諺語等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巧用歌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教學中,精彩的導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充分借助歌曲來進行導入,如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的“鋒面系統”時,可以通過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后》來導入。但為什么“陽光總在風雨后”呢?我國地處中緯度地區的大陸東岸,降水多為鋒面雨;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多為冷鋒,當冷鋒過境時,我國常會出現刮風、下雨等天氣;冷鋒過境后,受冷氣團控制,我國會陽光明媚。當暖鋒天氣系統影響我國時,會出現陰雨天氣;而陰雨過后,天氣晴朗,對于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陽光總出現在風雨之后。這樣導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引用古詩詞,促進地理教學
1.引用古詩詞有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地理原理
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很多描寫景物的詩句,其中蘊藏著深刻的地理原理。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里的春風指的是來自海洋上的夏季風,由于距離海洋愈來愈遠,勢力減弱,夏季風影響不到甘肅的玉門關,玉門成了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隨著夏季風的減弱,導致降水愈來愈少,氣候愈來愈干,因此呈現出一片荒漠景觀。
2.引用古詩詞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現象,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詩歌中有很多描寫氣候的詩句,如元代的《天凈沙?秋思》一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枯藤老樹描寫的是我國西北內陸干旱地區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一片荒涼的景象;小橋流水描寫的是江南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到處都洋溢著水鄉的氣息。
3.引用古詩詞幫助學生加強對地理知識的記憶
詩歌簡潔生動,有很強的韻律感,運用詩歌進行知識的總結,識記效果較好。如學習了中國的地形后,為了學生便于記住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和分布,可以把所學內容小結成順口溜:“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臺灣山脈東分布,長白武夷夾當中。弧形山脈氣勢雄,喜馬拉雅山似臥龍。”這樣讀起來瑯瑯上口,記起來頗有情趣,使學生學得活記得牢。
4.利用古詩詞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在地理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他們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情感。比如選取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既描寫了五岳之首的雄偉高大,展示了祖國河山的無限美好,又激發了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和對祖國大好風光的無限憧憬。
三、妙用諺語提高地理教學效果
地理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自然地理規律,是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資源,地理教學中可以巧妙引入地理諺語,提高教學效果。
在學習“青藏高原地區”時,可引用諺語“頭上熱滾滾,腳下冷颼颼,日照胸前暖,風吹背后寒。”“頭上熱滾滾”“日照胸前暖”說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薩是我國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多。其次,拉薩的緯度較低(約30°N),太陽高度較大,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集中;同時,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圈的路程較短,導致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也較少。此外,拉薩多晴天,且常常是夜里下雨。拉薩雖然日照充足,但氣溫卻較低,即“腳下冷颼颼”、“風吹背后寒”。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
在學習秦嶺的界線意義時,諺語“山前桃花山后雪”,既能表示坡向對氣溫的影響,又能說明秦嶺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氣候類型不同,使秦嶺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截然不同。
綜上所述,巧引妙用描述地理景觀、揭示地理規律的歌曲、詩詞、諺語,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把學生引入生產生活的情境當中,從而激發他們樂學、好學地理的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智能和情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軍勝.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新課程學習,2011,(03).
冬天將至的夜,總是那么安詳,街上的人群漸漸散去,冰冷的空氣在身邊肆意掠過,關于冬天的諺語你知道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冬天諺語,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描寫冬天的諺語1、冬至陰天,來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
3、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
4、冬至黑,過年疏;
冬至疏,過年黑。
5、陰過冬至晴過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節暖;
冬至暖,春節冷。
9、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11、冬至打霜來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陰雨多。
13、冬至天氣晴,來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頭,凍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風百日陰。
18、冬至頭,天氣暖;
冬至中,天氣冷;冬至尾,冷得遲。
19、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
20、冬至無雨一冬晴。
形容冬天的俗語諺語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凍害。
2、冬無雨,把麥澆,濕凍凍不死,干凍凍死了。
3、立了冬,耬再搖,種一葫蘆打兩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難得淤沙,堿地難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7、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莊稼抵一年。
8、立冬打軟棗,蘿卜一齊收。
9、立冬有風,立春有雨;
冬至有風,夏至有雨。
10、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黃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庫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糧一半。
15、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16、冬耕滅蟲,夏耕滅荒。
17、干菜曬滿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擔土,夏天少擔一份憂。
19、水土不出田,糧食吃不完。
20、麥子過冬壅遍灰,賽過冷天蓋棉被。
21、冬天耕地好處多,除蟲曬垡蓄雨雪。
22、立冬景象秋蟬叫一聲,準備好過冬。
23、洼地修臺田,不缺小米飯。
24、一成坷垃一成苗,十成坷垃保全苗。
25、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
26、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27、秋冬多耕地,來年多打糧。
28、挖地如挖糧,整地如修倉。
29、半截坷垃半截苗,無有坷垃不長毛。
30、一個坷垃四兩油,留下坷垃有盼頭。
31、勤上坡,時間擠,莫忘隨時把肥積。
32、田要冬耕,羊要春生。
33、種麥到立冬,種一缸,打一甕。
34、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
35、立冬無雨一冬晴。
36、種麥到立冬,來年收把種。
37、糧田棉田全冬耕,消滅害蟲越冬蛹。
38、立冬節到,快把麥澆。
39、水土不下坡,糧食打得多。
40、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
冬天諺語句子大全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凍害。
2、冬無雨,把麥澆,濕凍凍不死,干凍凍死了。
3、立了冬,耬再搖,種一葫蘆打兩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難得淤沙,堿地難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7、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莊稼抵一年。
8、立冬打軟棗,蘿卜一齊收。
9、立冬有風,立春有雨;
冬至有風,夏至有雨。
10、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黃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庫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糧一半。
15、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
16、冬耕滅蟲,夏耕滅荒。
17、干菜曬滿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擔土,夏天少擔一份憂。
19、水土不出田,糧食吃不完。
1、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2、秋不涼,籽不黃
3、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4、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后北風無滴水
5、立秋之日涼風至。
6、白露白茫茫,無被不上床。
7、風風涼涼,晴到重陽。
8、秋天宜收不宜散。
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10、八月冷,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
11、重陽晴,米糧平。
12、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13、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14、八月十五雁門開,小燕去,大雁來。
15、過了白露節,夜冷白天熱。
16、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
17、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18、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19、家家吃蘿卜,疾病哪會有!
20、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21、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22、十月三場霧,黃牛水上浮。
23、八月雷聲發,大旱一百八。
24、秋分早,霜降遲
25、立秋一場雨,夏衣高捆起。
26、秋耕深,春耕淺
27、六月立秋緊’丟丟’,七月立秋秋里游。(閩南)
28、秋前秋后一場雨,白露前后一場風
29、立了秋,掛鋤鉤。
30、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31、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
32、秋有旱,冬有冰
33、吃了重陽糕,夏衣打成包。
34、夏雨少,秋霜早
35、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36、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37、立秋三天,寸草結籽。
38、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39、立秋后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40、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
41、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蘇)
42、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43、立秋十天遍地黃
44、九月九,無事不在河邊走。(風大)
45、立秋三天,遍地紅。
46、十場秋雨要穿棉
47、秋耕深,春耕淺。
48、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49、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
50、重陽晴,米糧平
51、八月南風二日半,九月南風當日轉。(雨)
52、九月九,大夫抄著手,
53、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
54、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55、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56、夜立秋,熱到頭
57、秋干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58、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59、秋后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60、秋后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61、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62、九月陰一冬溫,九月晴一冬冰。
63、描寫秋天天氣的諺語
64、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65、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66、白露砍高梁,寒露打完場。
67、麥收八十三場雨。
68、立秋過后,還有‘(秋)老虎’在一頭
69、九月雷收口。
70、秋后加一伏。
71、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
72、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73、中秋前后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甘薯。
74、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75、朝立秋,冷颼颼()
76、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
節候表征
在古人的觀念中,芒種是農歷五月的節氣。因此,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在漢語里,“種作曰稼,稼猶種也;收斂曰穡,穡猶收也”。從農事活動上來看,此時有收有種:“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吳澄解釋芒種,只言種、不言收,似乎稍顯片面。清人陳逢衡在《逸周書補注》中給出了更為恰當的解釋:“芒種之日,五月節氣也。謂之芒種者,言有芒之谷至是則可斂可種也。”
據《逸周書?時訓解》所言,芒種有三候:“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V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古人認為時令與陰陽相關,農歷五月是陽氣盛、陰氣生的月份,螳螂感陰而生,因此初候取象于“螳螂生”;V,即伯勞鳥,感微陰而鳴,因此二候為“V始鳴”;反舌,又名百舌,能變異其聲學百鳥鳴,五月陰氣始發,反舌鳥無陰,因此也就不再發聲。
上述芒種節氣的兩種候鳥――伯勞與反舌,是中國文化中的名鳥。古人認為,伯勞夏至鳴、冬至止,乃月令候時之鳥。世傳“詩祖”尹吉甫信后妻讒言,殺子伯奇,伯奇化為此鳥。成語“勞燕分飛”中的“勞”即指伯勞。反舌俗名“姑惡”,也稱“苦惡”,民間傳說,古時有一可憐媳婦遭惡家姑虐待,化為此鳥,因其“姑惡姑惡”的叫聲而得名。與此說相異,民間又說有一惡媳婦因虐待婆婆被休,化為苦惡鳥,因此,它要苦叫一整夜,才能在河邊得一蚯蚓充饑。
在文人的筆觸中,也有對芒種節氣的描寫。唐代詩人元稹曾作《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詩中描述:“芒種看今日,螗螂應節生。彤云高下影,`鳥往來聲。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詩人寫氣象――彤云、炎風、暑雨,也寫物象――螗螂、`鳥、蓮花,最后止筆于人事――相逢問蠶麥,為人們勾勒出一幅芒種節氣的民間風情畫卷。
我國江南地區的民眾又以芒種為梅雨季節之始:“立梅,芒種日是也。”立梅,也稱“入梅”“進梅”,為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結束的一天則稱為“出梅”。各地入梅、出梅的時間也有出入。一般而言,以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為入梅,以小暑后的第一個未日為出梅。由于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人們也稱梅雨為“霉雨”。
農事活動
芒種也是我國南北方農事活動的重要節點。諺語說:“芒種芒種,連收帶種。”其農事之“忙”,主要體現在“三夏”――夏收、夏種、夏管上。
芒種是我國南方地區插播夏季稻的季節。農事諺語對此多有概括:在江蘇,“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在江西,“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后三日秧不出”;在福建,“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等等。此時,其他農作物的田間管理也很重要。浙江有“七道油麻八道粟”的農諺。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也說:“鋤不厭數,周而復始,勿以無草而暫停。”因此,人們多次中耕(作物生長期中,在植株之間鋤草、松土,叫作中耕),不但能除草,也有保持土壤疏松、保墑(保持土壤水分)之功效。
在我國北方地區,此時是越冬小麥收獲的時節。諺語說“小滿天趕天,芒種刻趕刻”,言稱農事之忙。宋元時期的農書《韓氏直說》對此早有認識:“農家忙并,無似蠶麥。古語云‘收麥如救火’。若少遲慢,一值陰雨,即為災傷。遷延過時,秋苗也誤鋤治。”在山西,小麥收獲時,全家齊上陣,諺語說“麥黃農忙,秀女出房”。在河南,出嫁的女兒也要回娘家幫助收麥,俗語說“麥子上了場,閨女去瞧娘”。
芒種時節,民眾也占驗天氣和農事。在河北,諺語說“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在安徽,民眾喜歡五月大雨,諺云“五月十三下一滿,都到饒州買巨碗”,意為秋天收成好。
據稱,農歷五月十三為關公誕辰日,各地民眾于這一天紛紛去關帝廟祭祀。傳說關公這一天磨刀需要淬水,因此民間占驗是日多雨,諺語也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民間習俗
東漢崔在《四民月令》中說:“五月,芒種節后,陽氣始虧,陰慝將萌;暖氣始盛,蟲蠹并興。”因為是陰氣始發的月份,古人因此以五月為“毒月”“惡月”,人們想盡一切辦法解毒、避惡,諸如飲雄黃酒、門插艾草、不嫁娶、不建房,等等。這也便有了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的諸多習俗。芒種與端午節期相近,也有一些特定的習俗:
安苗 每至芒種節氣,種完了水稻,皖南地區的民眾都要舉行名為“安苗”的祭祀活動。屆時,家家戶戶用新麥面捏出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的形狀,上蒸籠蒸熟,再用蔬菜汁染上顏色,設供獻祭,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
煮梅 在我國南方,每年五六月份是梅子成熟的季節,家家戶戶要煮梅。梅分觀賞的花梅和食用的果梅。果梅的果實也稱“青梅”“酸梅”,其味道酸澀,需要煮后方可食用。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梅,杏類也。樹、葉皆略似杏。葉有長尖,先眾木而花。其實酢,曝干為脯,入羹G齏中,又含之可以香口。”煮梅的方法有多種,簡單的是用糖與青梅一起煮,比較考究的還要在里面加入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