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獻綜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范文第1篇

【關鍵詞】成本粘性;成本管理;經濟后果

傳統的成本理論認為企業的成本應該隨著銷售量或者銷售收入的上升或下降呈現出對稱性的變化。但在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這種對稱性的變化是與現實生活中成本的變化相背離的。于是Cooper和Kaplan(1998)以及Soderstrom(1997)對這一傳統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成本隨著業務量的變化是非對稱性的,并且提出成本在企業業務量上升時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業務量下降時減少的幅度。雖然他們對傳統模型提出質疑,但缺乏大量數據的檢驗和證據來驗證此理論。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2003)(ABJ)則通過大量美國公眾公司的成本數據驗證了成本在業務量上下波動時的非對稱性變化,并且借用經濟學上價格粘性的概念將其稱為成本粘性。成本(費用)粘性是指成本(費用)隨業務量的變化時出現的不對稱性,具體表現為成本在業務量增加時的變化率大于在業務量下降時的變化率。

對于成本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么幾個方面:引起成本粘性的原因、成本粘性對企業產生的后果、對成本粘性存在的質疑。

一、成本粘性動因

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2007)通過對我國的數據測試發現我國上市公司也普遍存在成本粘。他們還發現其他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的成本粘性:時間范圍越長,企業的成本粘性越小。企業成本粘性還與企業銷售量的變化幅度有關,如果企業的業務量大幅度下降,則企業的成本粘性變小。各個行業和公司屬性也對成本粘性有影響,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公司成本粘性水平高。

周兵,鐘廷勇,徐輝,任政亮(2016)研究了企業戰略,管理者預期與成本粘性之間的關系,并以中國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其經驗證據。研究發現:采用不同競爭戰略的企業會表現出不同的成本行為,選擇差異化戰略的成本粘性要高于選擇低成本戰略的成本粘性;管理層的不同預期會對成本粘性產生不同的影響,管理層樂觀預期會提升成本粘性,而悲觀預期會降低成本粘性;管理層預期會調節企業戰略與成本粘性之間的影響關系。

江偉,胡玉明,呂矗2015)研究了應計盈余管理對成本粘性的影響。表明管理層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會影響企業的成本粘性;管理層向上調節應計盈余的行為會弱化企業的成本粘性,而向下調節應計盈余的行為會強化企業的成本粘性;在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之后,管理層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對企業成本粘性的影響有所減弱。

毛洪濤、李子揚、程軍(2015)在面對現有研究主要從調整成本、管理者預期和成本等經濟動因分析企業粘性成本行為的形成,而少有文獻探討非經濟因素是否可導致企業粘性成本行為的現狀。第一次在成本粘性研究中引入了非經濟動因,并結合福利經濟學社會成本理論對其形成粘性成本行為的機制進行闡釋。

二、成本粘性產生經濟后果

薛丹陽(2016)研究了成本粘性對于會計穩健性的影響。由于會計盈余和股票回報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非對稱性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會計穩健性。它與成本粘性有著明顯的相同之處,進而成本粘性對會計穩健性產生影響。當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特征時,公司表現出了會計穩健性,因此具有成本粘性的公司會計穩健性越強。

步丹璐,文彩虹,Rajiv Banker(2016)研究了成本粘性對于企業盈余穩健性衡量的影響。由于成本粘性產生的成本與銷售收入的不對稱性同樣會導致利潤與銷售收入的不對稱,進而成本粘性會混淆盈余穩健性的度量。因而,控制成本粘性的相關變量,使成本粘性對盈余穩健性度量的影響剔除,才能增加盈余穩健性度量的準確性。

三、對成本粘性存在的質疑

Balakrishnan et al.(2014)的質疑主要是針對ABJ(2003)的研究方法。Balakrishnan et al.認為ABJ(2003)采用的標準線性成本方程會使得研究結果出現成本粘性的表象,從而使學者們得出存在成本粘性的結論。Balakrishnan et al.通過模擬的方法,在排除管理者行為的影響后發現,僅僅是固定成本的存在和變動成本中的規模不經濟兩個成本結構因素就可以得到成本粘性的結果。因此,他們提出在驗證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時,要減少成本結構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成本粘性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成本粘性動因方面是比較顯著的。然而缺乏對于成本粘性所造成的經濟后果以及質疑成本粘性存在與否的研究。對于以后成本粘性的研究我們可以著重從后兩個方面來進行,對于管理會計學科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在學術價值方面,不僅可以彌補國內外現有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豐富和深化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的交叉研究,從而拓展相關的研究文獻。在實踐意義方面,不僅有助于揭示企業的成本管理行為,為管理者進行成本管理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而且有助于投資者從成本習性和成本管理的角度來理解會計盈余信息,從而正確評估公司價值。

參考文獻:

[1]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11):58-65

[2]周兵,鐘廷勇,徐輝,任政亮.企業戰略、管理者預期與成本粘性――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6(7):58-65

[3]江偉,胡玉明,呂.應計盈余管理影響企業的成本粘性嗎[J].南開管理評論,2015(2):83-91

[4]毛洪濤、李子揚、程軍.非經濟動因可引致企業粘性成本行為嗎――基于社會成本理論及中國市場背景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5(6):136-145

文獻綜述范文第2篇

關鍵詞:融資約束 股利支付率 現金―現金流敏感性

一、融資約束的概念

經典的財務理論(Modigliani和Miller,1958) 認為,在一個完美的資本市場中,企業的外部資本和內部資本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而企業的投資行為并不會受到公司財務狀況的影響,而只與企業的投資需求有關。但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美資本市場。現代公司財務理論認為,信息不對稱問題和問題使得外部融資的成本高于內部資本的成本,因此就產生了融資約束問題。

二、融資約束的理論基礎問題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從事交易活動的雙方對交易對象以及環境狀態的認識相異,交易的一方擁有相關的信息比另一方擁有的相關信息更多,從而對信息劣勢者的決策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在現實的不完美的市場中,信息不對稱理論是產生融資約束問題的理論基礎之一。

(二)理論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理論認為,人擁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逆向影響委托人有效地監控人是否適當地為委托人的利益服務。融資約束理論認為,當經理受到內部資金約束時, 由于資本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就產生融資約束問題,致使外部融資成本往往高于內部資金成本。

三、融資約束的衡量方式

(一)股利支付率

根據不完美的資本市場上的內外部資本具有不完全替代性的觀點,由于外部融資成本較高,低股利支付隱含著公司對內部現金流具有較高的依賴性。因此,公司面臨的非對稱信息程度與其股利政策有關。具體而言,低股利支付的公司的投資支出可能受到較嚴重的融資約束。

(二)投資-現金流敏感性

為檢驗融資約束的存在,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FHP)(1988)對融資約束與企業投資-現金流敏感性之間的關系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并發現低股利支付率公司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更高,即受融資約束較嚴重的公司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相對較高,后來Fazzari和Petersen(1993)、GileMst和Hinunelburg(1995)證實了FHP的結果。但是,長久以來,由于變量選取、公式選擇、樣本采集和考察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可以分為正、負相關關系兩派。Cleary(1999)擴充了KZ(1997)的研究樣本,研究結果支持了KZ(1997)的觀點。馮巍(1999)對國內對融資約束下企業投資與內部現金流關系作了開創性研究,發現現金流對每股分紅低于0.05元的公司、非國家重點企業的公司的投資水平有顯著影響,從而得出這些公司面臨融資約束。馮巍的研究還帶動了國內學者在公司的投資與內部現金流關系方面的討論。

(三)公司規模

Devereux和Sehiantarelli(1990)根據資本存量的真實價值來衡量公司規模,而Athey和Laumas(1994)根據股權資本賬面值來衡量公司規模,這兩項研究的結論表明: 大規模公司相對于小規模公司具有較低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即公司規模越大,融資約束程度越低。國內學者全林、姜秀珍和陳俊芳(2004),趙劍鋒和伊航(2006)也得出一致結論。

(四)現金-現金流敏感性

基于學術界對融資約束和投資―現金流敏感性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的背景,Almeida 等(2004)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認為由于公司受到的融資約束同樣影響到公司的現金持有政策,而現金是一個金融變量,采用現金―現金流量敏感性來研究融資約束問題可以回避一些質疑,是一個理論上和實證上均有效的檢驗方法。研究發現:對于有融資約束的公司來說,企業將更多的從現金流中提取現金增加現金持有量和企業的流動性,以便于未來投資,其現金―現金流量敏感度顯著為正;相反,對融資不受約束的公司來說,其現金―現金流量敏感度則應該顯著為零。李金等(2007)發現,存在融資約束的公司其現金對現金流正向敏感;反之不敏感。而章曉霞和吳沖鋒(2005)發現,無論融資是否受約束,現金持有政策并沒有明顯的不同。

四、目前國內外有關融資約束的相關研究

(一)股權結構

與西方的證券市場不同,我國的許多上市公司都是從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因此具有特殊而復雜的股權結構。國內一些學者以股權結構為切入點,將股權結構作為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約束的分類標準,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鄭江淮等(2001)檢驗的結果表明,國家股比重越低的上市公司沒有受到明顯的外源融資約束,反之卻受到了外源融資約束。何金耿(2001)的研究表明,對于國有控股股東而言,他們的投資對現金存在顯著的依賴性,過度投資是其主要投資行為,其結果是公司價值低。而法人控股股東同樣強有力地影響了投資對現金流敏感性的正向相關關系。饒育蕾、汪玉英(2006)研究發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投資一現金流敏感度之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用股權集中度指標進行回歸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李增泉等(2008)發現,企業集團控制的金字塔層級越多,該企業集團的資產負債率會越高;母公司所在的地區融資約束越強。

(二)集團企業

Hoshi、Kashyap和scharfstein(1991)以日本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保持投資機會不變(由托賓Q測量),24家集團成員企業與121家非集團成員企業相比,現金流對投資的影響要小得多。他們認為,由于大型公司集團比較容易獲得外部融資,降低了外部融資的信息成本,集團附屬性質緩解了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公司進行負投資的問題。Chirinko和schaller(1995)使用成熟度、所有權的集中程度、制造業公司、非制造業公司等對212家加拿大公司的數據進行分類,結論是年輕的、獨立的、主營制造業的公司的投資支出更依賴于內部現金流。

(三)政治關系對融資約束的影響

由于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具有重要影響,在這一大環境下,政治關系對企業融資約束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國外學者研究得出,具有政治關系的公司能夠獲得更高的銀行貸款數量、享受更優惠的稅收政策,同時在當地市場有更高的占有率(Brandt&Li,2003;Fisman,2001);有“政治關系”的企業即使存在較高的違約率也能從國有銀行那里獲得更多的貸款(Khwaja&mian,2005)。余明桂、潘紅波(2008)發現,有政治關系的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銀行貸款和更長的貸款期限,而且在金融發展越落后、法制水平越低和政府侵害產權越嚴重的地區,政治關系的這種貸款效應越顯著。唐建新等(2010)發現,無政治關系的民營中小企業表現出更強的融資約束,說明政治關系能夠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在企業的融資過程中作為一種非正規的替代機制,降低了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壓力。

(四)金融發展

顧乃康,孫進軍(2009)基于現金持有的預防性動機研究企業的現金流風險與現金持有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面臨融資約束的企業其現金流風險與現金持有量之間的關系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融資受約束的企業的預防性現金持有動機顯著。此外,金融市場的發展能夠減輕企業面臨的融資受約束的程度,繼續推進我國初有成效的金融改革有助于改善我國企業可能面臨的融資障礙。

(五)不確定性

魏鋒、劉星(2004)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融資約束狀況,而且融資約束與公司投資一現金流敏感性之間呈正相關;公司持有不確定性與公司投資呈顯著正相關,總體不確定性與公司投資之間呈正相關,市場不確定性與公司投資之間呈負相關;融資約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不確定性對公司投資的影響。

五、總結

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體制,融資約束問題在我國確實存在。但是,有關融資約束的衡量問題,學者們各持己見,目前尚無一個權威的測量方法。此外,由于我國對融資約束的實證研究目前處于起步階段,盡管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沒有一致的結論,甚至有些結論互為矛盾。可能是因為數據選取和研究方法問題的差異導致的不一致的結果。通過對上述文獻的述評,使我們對有關融資約束的研究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便于我們在借鑒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們應基于融資約束的特征分析,結合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文化、監管及公司治理進行分析,以便建立更加有效地融資約束模型,為未來的學術研究領域做貢獻。

參考文獻:

[1]Almeida, H., Campello, M., Weisbach, M. 2004, The Cash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 Journal of Finance. 59. 1777-1804.

文獻綜述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計 可持續生計 可持續生計框架 指標

一.引言

可持續生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方法,它是上個世紀80年代被提出的,主要用于實現穩定的生計和增強發展援助效果,進而達到消除貧困這個主要目標。同時,可持續生計方法是近十年來對貧困有效評價的一種新方法,它為理解貧困的深層次原因給予了多種解決方案的集成分析框架。

二. 可持續生計的概念

要界定可持續生計就要先對生計概念的界定,可持續生計產生于生計研究的發展和對消除貧困的要求。生計最早是以生活的手段(方式)的理解為主,但20世紀80年代后期從貧困人口的角度,生計就以“就業”的概念替代了以前的“生活的手段(方式)”。在后來學者的研究生計中, Ellis(1998)從農村多樣性的角度指出資產、行動和權利(受到制度和社會關系的調節),這一切決定了個人和農戶獲得收入的活動,這個活動就是生計。而第一個直接對可持續生計概念進行說明的其實是Scoones(1998),他指出可持續生計應該包括創造工作時間,減少貧困,幸福感和能力,適應性、脆弱性和恢復力,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可持續性這五個方面。他結合了生計的內涵(就業、減少貧困)和可持續性,成功地解釋了可持續生計的概念。

三.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

可持續生計概念為研究農村扶貧和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新視角,而要研究這些問題,,首先必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其次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分析框架,然后通過創建指標來獲取所需要的內容。

Scoones(1998)和Carney(1998)先后建立了生計分析框架,非政府組織CARE(1999)推出的以家庭為對象的生計安全框架, 更好地區分了農戶能夠直接控制的家庭資本和當地家庭所擁有的公共資本。在已有的這些分析框架下,ElliS提出了生計多樣化分析框架,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01)也開發了針對一國范圍設計、實施和評估可持續生計計劃的分析框架。然而在眾多的框架中,由英國國際發展機構(2000)根據可持續農村生計咨詢委員會IDS及其他機構的前期研究,發展而構建的SLA框架較為出色,被許多組織和學者所采納。

四.可持續生計的概念框架

可持續生計研究的起點是它的概念界定,概念的定義是一個隨著研究內容、背景、、主題不同而不斷發展改善的過程。不同的學者、組織因為自己的知識背景、研究背景還有研究目的的不同,概念的理解與定義便會不同,作出的研究結果也會有差異。

脆弱性背景構成了人們生計的外部環境,人們的生計不僅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沖擊和影響,還要受到周期性和不定性的影響;這些因素更多地是客觀的,人為地控制是很難或沒有辦法的(DFID,1999)。

生計資本:Scoones(1998)發展了社會和物質資產與有形和無形資產這種普遍分法,將生計資本分為自然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DFID生計框架進一步發展為五個部分:自然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1999)。

組織結構和制度變革: 是指形成生計的當地社區或基層的政治和組織。這些政治和組織包括結構和制度,結構又指政府和私人組織,制度指的是法律、政治、文化習俗等。這些有效地決定著生計資本的存量與變化,還影響人們的生計策略等(Leach, 1999)。

生計策略是指男女為了共同承擔建立生計的任務,配置利用資產而獲得商品和消費服務等一系列活動。其中包括了生計策略、生育安排、勞動時間分配等。清楚多樣的、動態的生計策略的重要性,對于生計干預措施尤為重要 (DFID,1999)。

生計成果是生計策略或目標的實現或結果。生計成果有例如收入的增加、脆弱性的降低、幸福感上升、生存有保障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五.可持續生計的發展趨勢

可持續生計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自上而下發展和扶貧,到80年代的參與式扶貧發展;再到90年代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后來又提出了以更好地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策略。

現在主要有三種發展趨勢:一是側重于可持續生計內容的發展。主張權力;主張增加政府支持,鼓勵社區聯合;還有主張增強人們應對脆弱性的能力。第二種趨勢是關于可持續框架的發展:有機構開發出了多樣化SLED的方法,它主要通過對過去生活的研究項目和民生的改善和參與全球發展的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第三種趨勢是實踐應用方面,可持續生計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的家庭戶,以及一些貧困地區。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家庭生計的多樣化和人們權利的變化,可持續生計也發生著巨大變化。

參考文獻:

[1]李斌,李小云等,農村發展中的生計途徑研究與實踐[J],農業技術經濟, 2004 (4)

[2] 喬納森?吉爾曼. 讓生計可持續[J].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 2000, 17 (4) : 77286.

[3]楊國安. 可持續研究方法國際進展――脆弱性分析與可持續生計方法比較[J]. 地理科學進展, 2003, 22 (1) : 6212.

[4]蘇芳,徐中民等.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24(1)

[5]馮振東,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研究[J],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6]李小云,董強等,農戶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應用[J],中國農村經濟, 2007 (4)

文獻綜述范文第4篇

關鍵詞:寫作年代;寫作目的;生死觀;榮辱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0-0221-01

一、《報任安書》寫作時代之考

很多學者通過研究眾多文獻資料和史實資料,發現司馬遷在寫完《報任安書》之后,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神秘地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同樣,在《報任安書》的寫作年代方面,也是一直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和研究成果。不過就眾多的研究者來說,《報任安書》的寫作年代主要有兩家之說:一是“太始四年”說;一是“征和二年”說。兩家爭鳴是從清代才開始的。清代以前對這個問題并未進行過精確細致的探討,只有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錄用這封信的全文之前說過幾句話,即“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以古賢臣之義,遷報之”。班固并投有明確說明《報任安書》寫于某年某月。班固以后至明代,再沒有人進行認真的研究。

雖然至今為止,對于《報任安書》的寫作年代和司馬遷卒年的研究仍然沒有最確切的定論,眾多學者仍在為這一問題展開積極的辯論,但是,就筆者看來,對于司馬遷來說,“史命”等于生命?!笆访蓖瓿?,自己的“成一家之言”“傳之后世”的理想就得到了充分實現,他的生命也實現了真正的價值。“所以,《史記》畫上了句號,司馬遷的生命也畫上了句號?!彼抉R遷卒年和《報任安書》的寫作年代并不是我們所需要明確確定的最重要的內容,司馬遷模糊的生卒年和眾說紛紜的《報任安書》的寫作年代,不能夠掩蓋《報任安書》的作用和司馬遷對史學的貢獻。

二、《報任安書》究竟為何而寫

在對《報任安書》的研究中,學者們主要是針對司馬遷的寫作背景進行司馬遷寫作時的矛盾心理狀態和真實的寫作目的分析,即《報任安書》的真正作用。有學者認為:“對這封書信體散文的主旨,歷來也一直認為是司馬遷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但如果把這封書信放到漢武帝和司馬遷當時的根本對立沖突背景下去了解,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這封信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讀了,它其實不是寫給任安看的,而是寫給漢武帝看的;它其實是司馬遷向漢武帝發出的一封宣戰書或挑戰書。”他們認為《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對漢武帝的宣言書,是表達自己心中悲憤之情的表白書,是借以向世界和世人表明自己志向的書信。

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報任安書》的寫作是建立在史官文化背景下,“史官文化對司馬遷人生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出身于史官世家,自己后來亦做了史官的司馬遷,既受父命、也因史官職責的要求,要自覺地承擔起寫史著書、延續史官文化傳統的歷史使命。其次,司馬遷也從父輩那里秉承了史官文化從歷史的存在中尋找生命的超越性和人生的終極意義的價值傳統。司馬談臨終前亦曾遺命司馬遷一定要‘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他自己在《報任安書》中也說:‘立名者,行之極也?!彼抉R遷給任安寫信的目的是為了表明自己隱忍茍活的完成《史記》,是為了闡明《史記》是自己的歷史使命,也是他人生的最高價值、終極追求。

三、《報任安書》的生死觀研究

司馬遷的生死觀,不僅僅是他個人對生死榮辱的詠懷和感念。他的生死觀有一種催人積極向上的力量,它所蘊含的心理因素,遠遠超過了時空的閥限,而成為一種更為博大悠遠的人類情感,給后世以極其深遠的影響。有學者說:“《報任安書》不僅會使某時某地的讀者傷懷泣下,而且還會超越時空和國界,使歷代和國外的讀者每讀此文也會一掬‘千古共傷’之淚?!秷笕伟矔酚腥缟勘葋喒P下的偉大悲劇,給一切文學愛好者以極大的審美價值。每個讀者都能夠在《報任安書》中找到自己心靈家園的故土,每一種微妙難言的情感和激蕩心潮的亢奮,都能在作品展示的藝術世界里得到回響。尤其是他在文中對生死觀的沉痛闡述,不能不使后人感悟到人生的使命和意義,激揚起每個想對人類有所作為的人的生命巨浪?!笨梢哉f,生死觀是人的精神生活之鼎的一足,是一個人到達理想境界的橋梁。司馬遷的生死觀,成為后人創造人生價值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有如泉水之于沙漠,呼吸之于生命,滋潤著無數來人的心田。

四、綜述小結

文獻綜述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導師指導模式;學生滿意度;研究生

1引言

高校博士生是許多研究項目的知識生產者,是一個國家未來科學研究的主導力量??梢哉f,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下統稱為研究生)專業知識的拓展,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最終學業的順利完成等方面都離不開導師的幫助和指導。研究表明,無法成功完成學業的博士生一般與導師關系差、及與導師沒能提供良好的指導有關,只有極不尋常的博士生才能在弱的指導下順利完成研究工作并畢業。筆者通過對“導師指導模式”進行重點檢索,整理分析了近年來的相關文獻資料,從導師指導模式的定義、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型、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以及指導效果的考核四個方面進行梳理。

2導師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

2.1導師指導模式的定義

高等教育的導師制度源于英國牛津大學,是作為一種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學術指導和教學的制度而產生,后成為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對于研究生指導模式確切是什么,我國學者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研究生指導模式就是研究生培養模式,也有學者則認為研究生指導模式是一種管理模式。許克毅等人提出,“導師的指導方法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管理的寬嚴尺度?!焙鷷躁柼岢觥皩W生與導師之問的互動特點,以及導師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成長規律和社會需要,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方式和過程,就構成了導師的指導模式”。通過對比,筆者發現這些定義的本質上并無巨大差別。無論是指研究生培養模式還是管理模式,它們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相互滲透、難以分割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一種涉及導師和研究生雙方,既有學術互動也有日常交往互動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關系體系。

2.2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型

導師的學術指導和師生關系是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很多學者對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別進行了劃分。英配昌、安桂清將導師指導模式歸結為兩種典型:“放任自流型和拔苗助長型”。Murphy通過訪談將指導模式歸納為四種取向:控制信念取向(帶學生做研究)、指導信念取向(對研究過程進行指導)、任務中心取向(指導過程更多關注所要完成的任務)和個人中心取向(更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這四個維度劃分的依據實則是導師指導的中心任務,現如今以最終學位論文質量為主要考核指標的評價方式是對任務中心取向的肯定。加拿大學者阿克(Acker)等將導師指導模式分為“技術理性(導師扮演管理者角色)”和“協商秩序(師生間存在互動、對話關系)”兩類。而更多的學者則沒有明確對導師指導模式的類別進行劃分,而是選取了能夠代表導師指導模式的幾個關鍵點去考慮。Severinsson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驗證式因素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指出導師指導模式有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問題解決,研究準備程度以及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其認為導師進行指導的最主要的任務是監督研究過程并給予鼓勵和對于論文初稿重要的建設性意見。同時論文能否成功順利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關系。研究指導的質量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導師對于研究課題的興趣和擅長程度。

2.3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

何種指導模式、具有怎樣特點的指導模式可以對于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學位論文質量乃至個人發展有著更大幫助,令學生最為滿意,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目前測度學術指導質量比較成熟的工具是英國和澳大利亞的研究生經驗問卷和美國學者Rose的“理想導師量表”。與之前已有的調查理想導師模式的問卷(通過讓學生對自己目前被指導模式的特征進行評價,比如研究技能的指導等)不同,理想導師量表則是讓學生對他們認為理想導師所具備的特質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打分。據這些量表進行的調查和訪談,盡管在調查地區、學科背景、樣本數量等方面不盡相同,但結果卻趨向一致。也有學者提出質疑,Dedrick通過測度選項的錯誤共變性發現理想導師量表中的個別選項相似性偏高,影響了最終結果的準確性。他認為應將這些相似選項合并或者剔除多余的選項來改善理想導師量表。盡管如此,Dedrick仍對理想導師量表的作用持肯定態度,他認為多數選項的荷載都是適度的,可以反映出博士研究生對于理想導師所具有特性的側重程度。Dedrick還創新性的探討了性別不同是否影響對于理想導師的判別。根據理想導師量表中各分項的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差異對于理想師的度量并無顯著差異。在進行相關研究的過程中,不少學者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周文輝在對不同學科研究生的評價的分析中同樣表明,工科研究生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顯著低于其他學科研究生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綜合相關文獻的調查結果,筆者發現對學生學術指導越頻繁、指導內容越為具體和明確、師生之間的科研興趣點越契合、導師精力的投入越多,則學生的滿意度越高。筆者綜合多位研究者的調查結果發現,研究生對目前的導師指導模式及師生關系總體上還是滿意的。

2.4指導效果的考核

張華提出可以將管理學中目標管理的思想應用到指導模式當中,建立目標導向的研究生導師指導模式。他認為目標是導師期望和學生期望雙方相平衡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設置合理的目標會使雙方更具方向感,激勵其努力實現共同設置的目標。如今普遍存在的以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作為評價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結果習性指標的思想就是目標管理的體現。Severinsson同樣認為導師進行指導的最主要的任務是監督研究過程并給予鼓勵和對于論文重要的建設性意見,可以通過此類結果性指標去衡量指導效果。但施亞玲則提出對于導師指導工作的評價上應轉變為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即對指導過程進行全程性的考察評估。她指出可以通過對指導模式的組成要素的效果評價來考核指導過程的效果,這就使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效結合。

3目前導師指導模式相關研究的局限性

3.1針對現有指導模式存在的不足如何去修正、完善很少提及

對于目前導師指導模式的現狀(分類、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缺陷等)的研究相對豐富,但基于此之上進一步提出如何去修正、完善從而提高指導質量的研究卻很少見。當然這與現實中的指導模式千變萬化的現實情況有巨大的關系,我們無法去尋找一個在任何情境下都行之有效的指導。但提出一個相對指導性的準則是必要的。

3.2很少涉及到除師生外的其他因素對指導模式的影響

現存的有關于導師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所涉及的影響因素基本都集中在師生雙方上,而罕有去考慮學校政策制度、宏觀教育環境等外界因素對于導師指導模式的影響。雖然導師與學生作為直接主體,對指導模式的作用是重大的。但雙方同處在學校的相關政策下、社會整體教育制度之下,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這方面的因素研究很少涉及。例如國家若對教育足夠重視、積極引導和推行教育制度和方法的革新,則也會促進指導模式的完善和進步。師生所處的外部環境對于導師指導模式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應該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

4研究展望及啟示

在指導形式上,相較于早期的單一導師制,目前存在的雙導師制和導師組制就是在其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梢?,我國學者們正在積極探索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指導模式的多樣性和有效性。盡管雙導師指導模式、導師組指導模式目前都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在運行機制上易于產生責權利不清晰的問題。但其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多導師制克服了單一導師制中個人認識的局限性,特別是在面對前沿問題、復雜問題、跨學科問題時,使導師指導從獨立走向協作、從單一負責走向集體分工負責。當下,雙導師指導模式和導師組指導模式并未得到廣泛推廣,即使某些實行了雙導師和導師組指導模式的高校,其實際運行時仍然是單一導師在主要負責,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不過,筆者相信有了這樣一個開始,接下來在導師指導模式方面定會有更進一步的創新。

在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的問卷及分析方式都大同小異,因此也很難有突破性的發現。而且,各類問卷的質量良莠不齊,問卷中各選項設置的相關性和合理性也有待改進。因此更為完善的分析體系和獨特的分析視角是導師指導模式的相關研究接下來的一個方向。

碩士研究生在論文寫作和學術科研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源于對于研究思路及研究過程設計的錯誤、不準確及不充足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方法等。而這些根本上磣雜諮生自身經驗的不足和導師指導的匱乏。據調查,很大比例的研究生由于不充分的研究指導、研究支持和研究環境而最終導致未能順利完成他們的學業。對此我們應引起足夠重視,與此相關的研究更應該更多更深入的探討下去。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夷山市| 龙胜| 高平市| 门头沟区| 莆田市| 宝山区| 定州市| 即墨市| 宁陕县| 五寨县| 从化市| 吉隆县| 卢龙县| 克东县| 凉城县| 出国| 亚东县| 宁津县| 江山市| 阜城县| 定边县| 平远县| 海宁市| 苗栗市| 蓝田县| 临洮县| 祁东县| 长宁县| 望江县| 和政县| 定边县| 开阳县| 惠州市| 朝阳县| 渝北区| 多伦县| 宁阳县| 湟中县| 延吉市| 宜君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