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園課程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課程定位與目標
校園展會實訓是學生在學習完會展營銷類、策劃類以及設計類課程之后,將所有專業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到實踐工作中的一門綜合性實訓課程。通過本實訓課程,學生可以策劃、組織、實施一個完整的展會項目,提升其展會策劃、管理能力。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可以提升其團隊合作以及溝通能力,增加其對會展行業的認同感。
二、課程設計思路
根據實訓課程目標,會展專業教師運用頭腦風暴的方法,確定此次實訓的任務是校園展銷會項目。專業教師在與科隆展覽等知名企業進行交流后,獲取來源于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結合會展專業學生實際,對這一任務進行嚴謹的教學分析,制作了相應的課程設計方案。
三、課程實施步驟
(一)實訓準備。根據課程設計方案,專業教師首先為學生制作實訓任務書、指導書、組織分工表、招展計劃表、工作進度表等學習、工作指導材料。在學生組織方面,采用會展企業中的項目制,由總經理、各職能經理及項目組員組成三級管理階梯。整個實訓及管理過程采用層層匯報、層層負責的方式。詳見下圖圖1學生組織結構圖
(二)學生動員。學生第一次操作展會,很多學生不太相信這件事情可以成功。因此,需要調整學生的價值觀、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給總經理及各項目經理進行了培訓動員,讓骨干人員對此次活動的價值具備清晰地認識;然后給全班的學生進行了動員。采用優先推薦實習以及銷售提成等方式來激勵學生。
(三)招展工作。招展工作是本次展會成功與否的關鍵。招展前期,一方面給學生進行了銷售談判技巧培訓,另一方面邀請學校社團中有贊助經驗的學生做經驗介紹。與此同時,讓學生現場模擬,請一位有社會經驗的學生扮演真實展商,考察學生銷售講解以及現場反應能力,考察合格后方可開始招展工作。招展中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與展商洽談。每天上午指導教師考勤,電話檢查招展情況,下午學生招展結束后要匯報工作情況,交流經驗、解決遇到的問題。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學習了銷售技巧、激發了銷售熱情也避免了偷懶現象的發生。
(四)宣傳工作。招展工作結束后,開始啟動宣傳工作。宣傳方式和內容由學生自己策劃、執行。學生一般會采用校內電子屏、橫幅、各班宣講、跳蚤市場招商、微博、人人等成本低廉方式進行校內宣傳。
(五)現場布置及管理。展會現場布置工作和招展工作同時進行。現場布置工作瑣碎,很多事需要細節的把握。為此,教師需帶領學生一起制作展會籌備工作進程表,將每一個環節細化,明確完成任務時間、責任到人,指導教師每天檢查進度,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按照工作進程表,校園展會按照計劃時間如期舉行。
(六)展后評估與反饋。展會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分別對學院師生以及參展商進行了調查反饋、分組分析調查問卷,撰寫評估反饋報告。
三、課程效果
展會實訓結束后,參照實訓目的,會展專業教師通過學生分享學習成果和訪談等方式對實訓課程效果進行評估。從教學效果來看,會展專業師生對展會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學生反饋最多的關鍵詞包括成本意識、全局意識、細節意識、危機意識、團隊合作。可見,校園展會實訓不僅可以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在職業情商培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從宣傳效果來看,企業對學校的氛圍,會展專業學生比較認可。部分企業愿意接受學生就業,校園展會實訓可以對學校、專業起到宣傳的作用。四、收獲與反思校園展會實訓是我院會展專業綜合性實訓課程的一次嘗試。這次實訓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相信學生。校園展銷會看似簡單,但操作工作繁瑣。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考驗教師也考驗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教師看到了學生能干的一面,他們對工作的投入、對展商及學校聲譽的負責、遇事的行動能力、他們精彩的創意、任勞任怨的品質都令人感動,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施展的空間。
(二)學生職場經驗較少。校園展會實訓是模擬會展企業項目運作方式進行。實訓過程中,暴露出學生的主動意識差,領導不問,不會主動匯報工作。工作比較被動,老師告訴的會做,沒告訴到的不會主動思考。在與領導溝通時,只會反饋問題,沒有解決方案。在工作中出現變化時堅守承諾,不好意思與展商溝通等問題。這些職場經驗、技巧是在課本上學不到的,也不是一次活動就可以培養起來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多讓學生接觸工作任務,逐漸培養學生職場技巧、意識。
(三)指導教師團隊結構需要優化。實訓之初,主要由會展專業教師指導。但在實訓工作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會發生變化、學生之間會出在矛盾,導致實訓指導教師既要指導工作還要幫助學生梳理心態、人際關系,因此這種實訓活動應該讓輔導員全程參與到實習指導工作,幫助處理學生工作,可以提高實訓工作效率。
關鍵詞: 民辦院校 英語本科專業 課程設置 實際社會需要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而其中,隨著英語使用程度廣泛性的不斷提升,英語及其專門人才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迅速進入大眾化階段,民辦院校逐漸發展壯大,其中設有英語專業的有近百所,但一部分民辦院校照搬母體高校的模式,課程設置呆板;或者部分課程設置有所創新,但是脫離社會實際需要。因此,在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英語專業的情況下,民辦院校英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模式如何改革,如何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形成民辦院校本科英語專業所特有的競爭優勢,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日益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專業化和實用化的綜合性英語人才。在當今社會,經濟金融類行業需要精通外貿英語,掌握國際貿易操作流程的人才;服務類行業需要熟練掌握旅游英語及酒店管理英語的人才;高新技術行業需要掌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英語人才;對外交往中的翻譯人才,等等。這一切在客觀上要求英語專業畢業生一上崗就必須立即承擔起與某專業緊密相連的專業英語工作,而在傳統模式下的外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以基礎語言的教學為核心,各課程又都以語法、詞匯、聽說、寫譯為教授主體,未能從根本上適應當今就業形勢的發展和要求,當然也就未能及時有效地對英語專業教學計劃作出恰如其分的調整和修改,從而弱化民辦高校英語專業教學的職業應用性,這與我國新近提出的“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的高校教育目標有很大的偏差,也無法滿足社會對“英語+專業知識”復合型和應用型高級英語人才的需求。
由于現階段民辦院校英語專業在本科課程設置中存在課程目標透明化缺乏,有特色的課程設置體系缺乏,理論課程和職業實踐課程比例分配不當等缺陷,因此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習目標性不夠明確;實踐動手能力不強;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等。因此,根據民辦院校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必須對傳統的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規劃進行適當調整。
二、民辦院校英語本科專業的現狀
1.教學主體現狀。
由于民辦院校的辦學背景和我國特有的教學機制,民辦院校的生源入學分數通常較一般本科院校低,英語成績當然也較其要差。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但大多數民辦院校的英語本科專業都基本上照搬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培養計劃,這就使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教學要求產生了矛盾。
2.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專職專任師資隊伍。
目前,大多數的民辦院校還沒有形成一支具有自身特色、素質較高、相對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民辦院校的師資隊伍主要由來自母體高校的兼職教師、退休教師、民辦院校自身的專職教師三部分構成。因此,師資隊伍呈現出青年教師多、助教多、高學歷少、高職稱少的特點。
3.缺乏有特色的課程設置體系。
課程設置是實現教學、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是組織實施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是體現教育理念的載體。目前大多數民辦院校基本上依賴母體高校,簡單照搬其課程設置,這是民辦院校在創立之初的支柱和必然選擇,從一開始就可以有效規范教育教學管理。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課程設置完全與母體一致并不利于民辦學院英語專業自身特色的形成,還容易造成與母體高校在招生計劃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
三、具體分析社會需要何種類型的英語人才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日益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專業化和實用化的綜合性英語人才。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對工具型外語類人才的需求已明顯下降,而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同時具備金融、法律、計算機、商貿、通信及機械工程等方面專業知識背景的英語類畢業生備受青睞,即使是翻譯人才也需要具備相關領域內的特定知識。比如經濟金融類行業需要精通外貿英語,掌握國際貿易操作流程的人才;服務類行業需要熟練掌握旅游英語及酒店管理英語的人才;高新技術行業需要掌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英語人才;工廠需要通曉工程科技的英語人才等。總的來看,在目前這樣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環境當中,社會和市場越來越多地需要“英語+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四、具體分析民辦院校英語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缺陷及其解決措施
1.課程目標不明確,專業課與選修課比例分配不當。
解決措施:專業技能、專業知識課程仍應占主導地位。在基礎階段,仍應堅持以綜合英語(精讀)、基礎聽力、基礎寫作及語音、口語等課程為主,抓好學生的語言基礎訓練,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同時須專門開設學術程度不同的各門類學術課程,必修課、任選課及專業選修課都要有分布。
2.理論課比重過大,職業實踐課程比重太少。
解決措施:在實踐教學中,除了傳統的翻譯理論實踐課程外,我們還必須考慮開設以下課程:進出口業務模擬操作、英語教學實務、教學英語、旅游英語應用、商務英語、口譯、筆譯職業模擬設計等。而且,所有這些實踐課程必須以英語的職業應用為核心,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3.專業理論課程與教學實踐的地位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解決措施:實踐教學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教學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起來的一種教學形式。加強實踐教學的建設與改革,切實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特殊作用。因此,要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放在同等位置進行設置與安排,以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格。
4.形勢任務課程尚不完善。
解決措施:在形勢任務課程中應加上就業指導及師生意見交流這兩門課程,使學生們盡早明確自己的目標,為后兩年的學習做好初步規劃。同時,教師也應利用此機會,將其理念、課程的目標、專業方向等讓學生們進一步熟知,從而使他們對于未來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并對自己充滿信心。
五、結論
高等教育的分類依據和對人才培養的規定性,以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和獨立學院的生源特點等方面決定了獨立學院是以本科層次教育為基準,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育人目標。有鑒于此,獨立學院的英語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科目標也應當從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定位出發,并結合社會實際需求的特點,對傳統的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進行適當調整和合理規劃。在保持其專業學術性的基礎上,要加強職業應用性,以滿足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彭青龍.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強調“本色”還是“特色”[J].國際商務研究,2006.
[2]文旭,張紹全.當前我國英語專業教學的現狀及改進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07.
【關鍵詞】《財務會計》課程 分崗核算 教學設計 探索研究
課題項目:2015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分崗核算教學模式在財經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作者為該項目主持人,(項目編號:15Z48);西安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度基金一般項目,“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探索與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文作者為該項目主持人,(項目編號:2015YB0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職《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是對傳統的《財務會計》課程進行了全面改造而重構的,傳統的《財務會計》課程按會計要素組織教學,不符合實際會計工作按崗位分工操作的需要。《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是在對會計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從工作任務出發,以會計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切入點,以對會計職業的素質、知識和能力的分析為依托,對傳統《財務會計》優化整合,以會計工作崗位設置為教學內容設計體系。建立與會計崗位相互對應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塊,彌補了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改變了傳統《財務會計》與實訓相分離的不足,形成了一種理論與實訓有機結合的新的教學設計體系,融教、學、做于一體,貫穿了課程改革。
《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過程
1.《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整體教學設計
《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直接根據會計機構的崗位設置情況,從會計分崗實務操作的角度,按照資金循環過程、會計工作組織形式,設計出1條資金流向、8個核算崗位、1個會計工作過程的基本思路。即一個經濟實體從籌集資金開始到資金投入使用,再進入銷資金循環,最終進入財務成果的核算,依次經過出納崗位、籌資崗位、投資崗位、銷循環崗位(包括財產物資崗位、債權崗位、債務崗位、財務成果崗位),最后進入總賬會計報表崗位,共八個會計核算崗位。其流程如下:
2.《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典型工作任務及學習領域模塊設計(如表1)
《財務會計》課程應立足于會計就業崗位,基于工作過程、典型工作任務和學習領域進行模塊設計,具體如表1:
《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的創新點
1.打破學科界限,構建了理論和實踐融為一體的《財務會計》課程體系
按實際會計工作崗位設計課程內容,構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塊,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知識滲透到實踐活動中,以達到二者的充分結合,無論是專業理論內容還是實踐內容都是為職業教育的目的服務。
2.學習目的的針對性
學習內容直接針對某一崗位的工作內容,根據學習性工作任務進行學習工作的操作訓練,反復操作訓練直到勝任該崗位的工作。
3.學習內容的融合性
按實際工作崗位的內容設置教學內容,針對某一崗位建立獨立的教學模塊,將每一模塊設計的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高度融合進行教學,使得理論知識服務于實踐,在實踐教學中深化理論,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
4.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手、腦、耳并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除了理論學習的枯燥、抽象及被動性,克服了學生學習的厭倦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
5.培養了學生會計專業的綜合能力
《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是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融合為一體作為課程內容,教師可直接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或解決實踐中遇到的有關問題,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實際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彌補僅僅在技能操作方面與會計實務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實施的保障措施
1.營造“校企合一”的會計教學環境
會計校內實訓基地是按會計實際崗位的操作流程設立,重視財務會計實訓項目的操作規范性及應用性,注重會計實際崗位的針對性及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西安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電算化專業校內建立了會計手工實訓、會計崗位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模擬實訓、ERP實訓等,為財務會計課程的校內學習和實踐實訓提供了物質保障。
會計校外實訓基地是按畢業生就業的企業類型和會計專業課程所涉及實際工作崗位的內容而建立的。“校企合一”的教學環境一方面是為完成課程教學任務而建立,要求由與學校密切合作的、經驗豐富、水平較高的企業兼職教師擔任,來滿足課程認知實習、崗位實習和綜合實訓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完成學生就業實習而建立,要求與學校有良好合作基礎的企業進行職業操練。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我系會計電算化專業長期與西安萬象財務有限公司、西安華宇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陜西華夏冶金建設有限公司、金蝶軟件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這些合作企業為我系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學生實訓提供了基地,同時,我們也滿足了這些合作企業用人的需求。
2.建設“雙職雙師”教學團隊
為了使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高度融合,“雙職雙師”教學團隊則是實現此教學目標的關鍵。為此,要建設一支能規劃該課程改革方案、開發課程標準、實施課程教學的高素質、高技能、企業崗位一線的專兼職教學團隊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雙職雙師”教學團隊,“雙職”是指專任教師既在學校任職又在企業兼職,兼職教師既在企業任職又在學校兼職。“雙師”是指專任教師既有教師職稱又有會計職業資格和能力,兼職教師既是企業會計崗位實習教師,又是學校會計項目實訓教師。《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是1∶1,專兼職“雙職雙師”教學團隊的目標比例同樣是1∶1。我院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團隊專兼職教師5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占80%,研究生學歷教師占60%,雙師素質教師占80%。來自行業企業的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兼職教師占30%,這樣一支教學團隊為我們《財務會計》課程分崗核算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向顏、吳秋月:《高職高專會計專業分崗培訓教學模式探討》,《財經界:學術版》2014年第6期,第215頁。
[2]林芝:《中職企業財務會計課程分崗位教學與實訓探討》,《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1年第8期,第83-84頁。
[3]吳彥文等:《財務會計分崗位綜合課程實訓教學改革的探索》,《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第90-91頁。
[4]張海琴:《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基于分崗位教學的探索與創新》,《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年第12期,第151-152頁。
這是一座富有生命活力、充滿真善美的校園。
身為西安高新第二小學現任校長,張惠蘭2009年10月16日迎來了她從事教育工作的又一個新起點。“高新教育局、民辦學校理事會領導來到我校,宣布了校長任命。自此,我便接過沉沉的擔子。”之后,張惠蘭帶領高新二小這個團隊,以“全面發展、個性成長”的育人目標,以生為本的課改理念,“一書六藝”的辦學特色以及“生本多彩課程”的升華成為西安高新教育一張亮閃閃的明信片,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同行的贊譽、師生家長的肯定。
專家說,學校的“生本多彩課程”給每位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讓陽光照進每一位學生的心田;老師們說,這座書香彌漫的校園,是師生們“成就更好自己”的樂土;家長們說,能做二小的學生真是幸福。
“一書六藝”,書香氣是校園最好的氣質
西安高新第二小學創建于2001年9月,學校坐落在西安高新區唐城墻遺址公園旁邊,既融千年古都、鐘靈毓秀的傳統文化,又納高新科技、創新開放的現代文明。優越的地理位置,濃郁的文化氛圍,時刻影響著校園師生“讀古今書,做世界人”。
人常說書卷氣是一個人最好的氣質,那么,書香氣就應該是一個校園最好的氣質!自2006年起,二小就把“打造書香校園,創建文化二小”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在書香校園的氛圍中,老師們同讀經典、交流思想;孩子們晨讀暮誦、海量閱讀;家長們親子共讀、分享感悟。書,把二小人緊緊地凝聚在了一起。
常言說:“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個團隊可以走得更遠。”所以,張惠蘭說她的工作重點始終圍繞“智慧引領團隊,聚焦核心素養”展開。為了突出辦學特色,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再跨新臺階,她及校領導團隊提出了圍繞“書香校園”,打造品牌名校計劃。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教育教學,思考學校的一切活動。張惠蘭說這是西安高新第二小學辦學最基本的出發點。由此出發,學校確立了“全面發展,個性成長”的育人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當緊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具有跨學科性,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以課程為載體。所以,整合課程結構成為整個教學至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課程的品質影響著學生的核心素養,課程的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素養結構。
圍繞課程的整合,二小人摸索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辦學路子:一是課堂、二是讀書、三是活動、四是評價。概而言之是:“一書六藝”的課程整合辦學特色。所謂“一書”就是一個書香校園;“六藝”即:禮(禮儀進課堂)、樂(小樂器進課堂)、詩(國學進課堂)、畫(民間美術進課堂)、武(武術操、傳統游戲進課堂)、技(科技小制作、小發明進課堂)。
除了讀書,多彩的活動也極大地豐富了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像辯論答題、詩文攝影、評書贈書等,都曾掀起過一次又一次閱讀熱潮。
如果說“一書”豐厚了師生的文化底蘊,那么“六藝”就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平日里,當你漫步在二小的校園,你會被這濃濃的“一書六藝”文化所吸引。這邊國學課書聲瑯瑯,那邊管樂聲聲悅耳;正賞心于花樣跳繩的精彩掄動,競技輪滑又魚一般靈巧游過;輕歌曼舞的俊俏女孩,說學逗唱的曲藝頑童都讓校園充滿生機。下午兩節課后,孩子們像歸林的鳥兒,個個歡喜地投入到社團的懷抱。在二小的園子里,每個孩子既是演員,又是觀眾,他們在欣賞別人的同時,被定格在對方的鏡頭里。孩子們的朝氣與活力也感染了校園的老師們:他們打太極、學跳操、舞長劍,家長們看了都很羨慕。有位家長說:假如可以再來一回,我也愿意做一名二小的學生,真幸福。
“生本多彩課程”催生“課堂上的蘋果樹”
在高新教育集團先進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在張惠蘭的帶領下,高新二小特色辦學之路不斷升華。張惠蘭和她優秀的團隊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在“一書六藝”的基礎上生發出了獨具二小特色的“生本多彩”校本課程。
何謂“生本”?張惠蘭介紹說:“因為教書是為了育人,所以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根本,一切從學生的健康需求出發,簡稱‘生本’。而‘多彩’則包含兩個含義:一是課程設計具有開放性、自主性、體驗性、豐富性等多種特性;二是課程的編排內容豐富多彩。”如果說“生本”作為核心,吸納了中外現代教育理念的精髓,那么“多彩”則是結合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實際創造性的多元開發。
總的說來,“生本多彩課程”是高新二小在完成國家教材的同時,整合課程資源,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主體,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體驗、質疑、探索、創新,力爭實現自主學習的校本課程。其特點是“教學生活化,生活自主化”。“多彩課程”包括:學科特色課程、精品社團課程、年級選修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張惠蘭說:“這些課程,既各司其職,又相互支持,猶如共同構筑的一座大廈。然而這座大廈具有現代智能化的優點,非一般意義上的水泥和鋼筋的功能組合;它具有電子傳感等現代化的智能信息系統。這個系統,就是蘊含著高新二小‘啟迪心靈智慧,成就快樂人生’辦學理念的核心素養。”
在體現這一課程設計,富有學科核心素養的“生本多彩課堂”上,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只聞書聲瑯瑯,議論紛紛;但見寫寫練練,動手試試。英語課上導入了一部卡通電影,孩子們變成配音演員,用英語為劇中角色配音,跟著老師拿腔作調一起嗨。而枯燥的數學課竟然從游戲開始,同學們動手游戲,在游戲中發現問題,在探究和互相辯論中得出結論。當對一個既得的結論,仍有學生抱有懷疑時,老師像不作為的法官不立即判定是非;卻讓學生走上講臺親自操作,實際驗證后得出結論;結論既得,還得尋求更多同學的支持,從個點到普遍,以至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非但不覺得數學是冰冷的、乏味的,反而找到了數學的樂趣,開啟了數字生活,體驗了數學之美。有時,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馬上解答,而是布置成開放性作業讓學生回家完成,或改日專題討論。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魔方比賽,學校也會制定出嚴格的比賽規則和晉級程序,組織有裁判長、裁判員,給每位參賽選手配備統一的計時器,層層選拔,一絲不茍,末了給獲獎選手頒發獎杯獎品等。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比賽之樂趣,更讓學生認識到公開、公平、公正的比賽規則。在這種情境下,每個參賽選手體驗和感悟到的公平競爭環境,敬畏競爭規則,恐怕不是一般名詞概念所能達到的。
可以說每節“生本多彩課堂”都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體驗背后,都有真善美在涌現。每節課上,孩子們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來二小聽課的各校老師和家長們,仿佛在欣賞一首蕩氣回腸的名曲,又像在品評一杯甘醇的香茗。
>> 教育云,云教育 “云”背景下教育變革的意義與價值研析 云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初探 云計算背景下的云存儲服務研究 云下的智慧教育 從云上到云下 馬云的云快遞 聯云:“云”下的支付平臺 淺談桌面云下的酒店云 云”影初現:云平臺支撐下的智慧教育 淺析云模式大背景下制定“云計劃”方向 淺議云計算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應用 你的云我的云他的云 云計算背景下的信息安全應用 云計算背景下的安全防范 云計算背景下對會計披露的研究 云計算背景下的網絡技術探析 淺析安防大數據背景下的云存儲 “云”背景下高職課堂的信息化建設 云計算背景下的信息安全問題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職教資源中心(http://61.132.31.37/SRMP/login.aspx)、題庫與在線考試系統、學生日報管理系統、課堂教學互評互學信息管理系統、網上教(職)代會管理信息系統等信息系統,滿足了辦學對信息系統的建設需求。
工作室同時全面負責學校校園網站的建設工作,近期配合正在進行的校園電視臺建設,正努力打造一支集創意、拍攝、制作、播出為一體的數字媒體專業化團隊,給學校信息化建設帶來更強的推動力。
2.多方協作,共建共享,在數字資源建設上保質增量
學校于2011年11月正式被確立為“國家網絡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首批職業學校分中心”,成為全國29所中職院校分中心之一。分中心建立后,按照項目組統一部署,承擔了國家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放和共享任務,面向本地及周邊區域提供數字化資源網絡服務,分中心部署有600G的優質數字化資源,涉及19個專業大類,500多門精品課程,共計36000多個教學資源。
學校自加入江蘇省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協作會以來,參與并合作共建了102門課程的數字化虛擬仿真實訓軟件的開發工作,其中已有80門課程部署完畢,并已進行了全員培訓,教師已實際開始使用這些優質資源進行教學活動。
學校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2010年就根據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出臺了校級精品課程建設要求,現擁有院級精品課程2個,校級精品課程15個,涵蓋了學校所有的重點專業。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到精品課程的建設活動中,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
3.立足服務,著眼長遠,在信息化應用創新模式上取得突破
學校正在通過教學全過程信息化建設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建立教與學的綜合平臺。不久的將來,學校所有專業主干課程均可開展網上學習、交流、練習、測試、評價和考核,信息化手段貫穿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
學校著力推進數字化社區的建設工作,構建集學習交流、校園生活、社團服務、求職應聘、公共服務、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數字化平臺,為在校師生、畢業校友及家長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綜合型信息門戶。數字化社區建設以校園服務為中心理念,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人人有空間,班班有空間,現架構已經基本建成,采用實名制,空間已成為了師生個人風采的展示平臺、教與學的平臺、互動交流的平臺。
學校大力推動立體信息投送渠道建設,不斷擴展學校宣傳和信息投送的渠道,在原校園網站基礎上建設校園電視臺和電子校報。
二、提升教師從事信息化教學能力
“云教育”的實現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教師實際上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力量。作為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諸如此類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
我校從現狀出發,要求教師必須努力提升五個方向的能力:
(一)提升信息檢索與處理能力
面對龐雜的網絡信息,必須要學會運用各類檢索工具,并可對檢索到的各類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以及整合,將其變成自己可用的信息。
(二)提升網絡學習能力
互聯網的知識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你想學,就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各類網絡學習平臺如國家、省市精品課程,各種知識數據庫系統等,教師都可以從中獲益,這對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課程建設、課程設計等教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三)提升網絡交流協作能力
在網絡環境下,掌握人與人交流和溝通的新方式,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的需要,是當前這個時代教師需要進行研究的一個課題。教師應有能力通過即時通信工具(IM)、論壇、學習空間等各類平臺真誠地與其他教師、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和為人處世等方面進行直接的交流與互動。
(四)提升網絡課程設計能力
教師應有能力開展網絡課程的設計和制作,在把握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要素的基礎上,分析學生的專業培養需求,整合各類數字資源,同時能利用各類課程制作軟件設計完成網絡課程。
(五)提升網絡教學的組織實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