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av,短篇公交车高h肉辣全集目录,一个人在线观看免费的视频完整版,最近日本mv字幕免费观看视频

首頁 > 文章中心 > 區域分析的概念

區域分析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區域分析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區域分析的概念

區域分析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焦慮;抑郁;自我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患者病程時間長,住院期間經濟負擔重,在疾病穩定期回家治療期間仍承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容易產生抑郁焦慮情緒[1]。目前,業內許多研究將自我概念作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2]。本組研究旨在通過對社區COPD患者的自我概念和情緒狀況進行調查,探討自我概念與情緒障礙的關系,以此為提高社區COPD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隨機篩選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社區衛生中心管轄范圍內穩定期COPD患者40例作為研究組,40例患者全部經過我市三甲醫院確診,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提出的診治標準。全部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對照組按照1:1配對原則,篩選與之匹配的健康人群40例為對照組。研究組40例患者均排除精神病史。研究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41-81(65.61±11.32)歲;病程為(10.54±7.90)年。其中中度阻塞26例,重度阻塞14例。兩組人群在性別、年齡、家庭狀況等方面比較(P>0.05)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兩組患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每組問卷發放40份,每組回收有效問卷為4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問卷調查采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

1.2.2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包進行分析。用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等對患者自我概念和焦慮抑郁狀況進行描述性統計;用Pearson相關分析驗證自我概念與焦慮抑郁狀況的關系。

2結果

2.1兩組自我概念評定結果見表1。

根據自我概念總分χ±s(265.690±40.11),將研究組40例患者分為三類:≥301.99分為良好(4例,10.00%);自我概念總分≥224.80且

2.2兩組SDS、SAS評定結果見表2。

3討論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自我概念是一個人通過對生活和工作經驗的累積、進行不斷的反省,逐步加深對自我的了解。它是由情感、態度、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人的行為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將自我概念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3]。一個人對于自我概念的認知,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適應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患者如果擁有正性的自我概念,會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生活壓力,從而對其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反之,如果一個人為負性自我概念,就會影響患者康復,降低其生活質量[4]。

由于COPD的不可逆性,許多專家認為COPD不是局限性疾病,而是將其視為全身性疾病,因此患者活動受限,易產生消極、焦慮、悲觀情緒,隨之出現負性自我概念[5]。本組研究顯示,COPD患者自我概念水平較健康人群偏低。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的情緒下,會使患者的依從性下降,從而影響COPD患者的康復和治療,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本組研究表明,COPD患者肺功能受損程度與其抑郁情緒正性相關。此外,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使COPD患者出現抑郁癥狀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理能力差的COPD患者抑郁程度嚴重,生活質量低下[6]。因此,作為社區醫務工作者,我們應當加強COPD患者的心理干預,及時發現COPD患者的不良情緒反應,多與患者交流,消除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影響,這將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概念正向認知水平,對增強其臨床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更好康復起到積極作用[7]。

參考文獻

[1]畢艷玲.認知行為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方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6):846-847.

[2]謝馨予.社區管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7,14(10):1696-1697.

[3]王茂斌,王浩彥,朱亞玲.心肺病康復治療圖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9-10.

[4]姚婉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5):24-36.

[5]王雪芬.社區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8,15(10):1716-1717.

區域分析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運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育教學的必要性

地理科學是一種空間的科學。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地理學科素養就是讓學生建立基本的空間思維和空間意識形態。能使用生活中的各類地圖,能簡單分析現實中的空間現象,初步歸納出空間規律。地圖在當今社會中正受到日益空前的重視和最廣泛的運用。不僅軍事、交通、旅游運用地圖,政治、商業、科研等也要運用地圖。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有用的地理。這樣的一種理念和實際情況在近年來的初地理試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以圖為載體的題目和區域分析的題目數量逐漸擴大。初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素質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在每一節地理課堂教學中廣泛使用地圖,培養學生用圖的習慣和用圖的能力。“沒有地圖的課不能稱其為地理課”,此話并不過分。在現階段可以說“沒有廣泛使用地圖的課不能稱為一節好的地理課”。

二、運用地圖教學是完成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教學主體是學生。在地理課堂上,離開了地圖,學生的主體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

1.運用地圖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學習、主動學習的欲望。大多數學生,尤其是初一年級的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知識,受限于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絕大部分學生屬于簡單認知層面。沒有地圖的學科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高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會打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探索欲望。在學習地理前,首先要做的是帶領學生游覽我國的風光,喜馬拉雅山,學生難以想象它的長和高,在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參照物,不好直接整體把握,教師可找一幅中國地形圖,找出喜馬拉雅山和學生熟悉的泰山、華山等,讓學生比較。如果再配合山脈的具體數據,學生就能更直觀地掌握,以后學習就有了興趣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2.運用地圖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記憶更快地把握學科特點,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

地圖是文字的載體,單獨死背文字部分忽略地圖,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是片面、枯燥的,往往過幾天就將它忘記。畫出簡單的地圖,將抽象記憶和形象記憶合二為一,其功效就不言而喻。如學生在學習“中國地形”這一節時,山脈是中圖地形的難點,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如何讓學生繪出山脈分布圖,主要是學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師作適當的完善。將主要是山脈一 一畫出,核對無誤后在學生畫的地圖上填地形區(高原、盆地、平原),這樣學生就能明了山脈是骨架,地形復雜多樣的基本特點。

地圖在培養與強化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訓練學生的學科思維與空間想象能力、建構地理學科知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功用。廣泛使用地圖教學科已很好的實現空間定位、區域分析等教學目標。

三、地圖是地理教學實現“終生有用的地理”目標的唯一載體

地圖以其直觀性、現實性的特點,在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目標實現方面可以起到比言語和文字更好的效果。一系列的地圖演示直接能給于學生在愛國情感、人地關系、人生價值等方面以真實的感受,產生情感的觸動。

區域分析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課程標準簡析

1.“區域地理要素”的呈現體例分析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在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認識區域”部分沒有規定必學的區域,但規定了學習的區域要素。這些要素是認識一個區域的基礎。“區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兩部分中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在世界地理中,要素呈現基于不同尺度的區域分別有大洲、地區和國家。課程標準對不同尺度的區域主要從哪些方面學習作了引導。對大洲的認識更宏觀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較少。對地區的認識,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較多。對國家的認識則偏重于經濟、文化、環境與發展的要素。這種安排主要基于不同尺度區域自身的特點和開展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具體操作上如果只選擇一個大洲學習,對該大洲材料的組織必須包括課程標準中“認識大洲”的所有條目;如果選擇一個以上大洲學習,材料的組織可以包括所有條目,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若干條。但總體上所有條目都必須在大洲的學習中體現。一個地區材料的組織,可在“認識地區”的標準條目中選擇適當的要素進行。因為要求至少五個地區,這五個地區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組合,同樣,最終五個地區的學習要能覆蓋全部條目。“國家”材料的組織與“大洲”和“地區”相同。

中國地理的認識區域部分,則采用要素性質歸類的方式呈現,分為“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和“環境與發展”三個板塊。在組織區域材料時,可在這三個板塊中選擇合適的條目組合,但也要覆蓋所有要素。由于受時間和組織材料的限制,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學習很難像世界地理那樣每一區域的學習內容包含或基本包含課程內容標準的各條目。受世界地理“認識區域”教學慣性的影響,一些教師認為: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教學應按地理尺度大小安排教學順序,每一尺度區域的教學內容應涵蓋課程內容標準三個板塊的全部要求。

2.對課程標準的整體把握

“認識區域”是學習中國地理知識根本的出發點和最終的落腳點,是地理現象、事件成立的背景及前提,是學生形成區域可持續發展觀的載體和具體內容。本部分規定選學我國部分區域,旨在使學生通過認識所學區域的“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及“環境與發展”三個板塊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這三個板塊的內容是一緊密聯系的整體,只有很好地把握其內在關系,并按此思路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分析,才能較好地掌握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一般方法。

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本區域地理環境特征的基礎,是學習區域地理首先要把握的內容。中國地理“認識區域”在此部分課程內容標準為“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某區域的地理位置”,這需要學生在對本區域的地理位置特征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辯證的優劣分析,這是對學生思維發展的新要求。地理位置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一個區域的絕對位置是指它的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是指一個區域相對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從海陸位置角度來描述。某一區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是分析本區域其它地理環境特征的基礎。通過對地理知識空間分布的學習,學生應能建立一定的空間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分布特點和規律的能力。本部分有四條內容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從地形、氣候、產業、人口、城市等各方面,認識某區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

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是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是顯性的,與之對應的空間聯系是隱性的,因此,空間聯系的觀念是在學習空間分布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區域內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間上相互聯系、在因果關系上有密切聯系,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同樣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區域聯系的內容貫穿在整個認識區域的學習過程中。

地理環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區域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性。因此,認識區域間和認識區域內部的差異也就成為區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內容。總體來說,區內主要指標有明顯的一致性,區域間有顯著的差異性。一個區域內部也是存在差異的,當把某一級區域又劃分成更小的區域來討論它們之間的差異時,這種區域內部的差異也可看作是區域間差異。本部分內容標準的表述為“運用資料比較區域內的主要地理差異”。由于區域尺度大小不同,所以比較的范圍既包括區域內,也包括區域間。不同區域比較的是同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各要素。

區域的發展模式與區域的環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學評價區域發展的地理條件,才能選擇合理的開發和發展模式。認識區域發展的關鍵,是將可持續發展思想滲透到地理區域的教學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的是一條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可協調發展的道路,這種可協調發展表現在兩大空間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續發展,一是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可看作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特定區域中的體現。本部分的目標線索:區域環境―區域發展―人們生活。所謂區域環境,實際是指區域內各種地理要素的綜合效應。區域環境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既包括區域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也包括區域發展對區域環境變化的影響。一個區域的發展主要指該區域內產業結構變化、城市發展、經濟文化水平的變化等。區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對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帶來較大影響。這種影響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是學生認識區域的一個重要方面。

由于中國地理“認識區域”課程內容標準呈現的要素較多,一些教師不能吃透中國地理“認識區域”課程內容標準的整體要求,主要存在兩種教學傾向:一是嚴格按教材來確定學習的區域和區域學習內容;二是對每一選學的區域均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經濟發展的條目進行呈現。

3.對選擇區域要求的理解

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學習目標是學會認識區域并掌握所學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種區域的劃分方法或指標體系,所以課程標準并未規定學習哪些具體的區域。《課標(2011年版)》明確規定:“北京、臺灣、香港、澳門為必學區域。此外,教材編寫者和教師還必須從全國范圍內選擇至少五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這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至少要選擇九個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域(北京、臺灣、香港、澳門為必選)進行教學。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不敢大膽取舍教材中選擇的區域,唯教材馬首是瞻;而一些教師卻只選擇北京、臺灣、香港、澳門和本省級行政區五個區域進行教學。

二、教學建議

1.“案例教學”的思路

世界和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學習目的均為通過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國地理“認識區域”均應通過案例的方式組織教學,“案例教學”為此部分教學中必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作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學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認識區域”教學中有一定的差異。世界地理“認識區域”課程內容標準中地理要素的呈現基于不同尺度的區域,學習了某一尺度某一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學生就應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征。而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課程內容標準則是以要素性質歸類的方式呈現的――“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教材中呈現的區域都是為實現某一條或某幾條內容標準而服務的,學生形成總的中國區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構在對多個區域分析的基礎之上。有了這樣的方法建構,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區域綜合的地理環境特征。當然,教師在對中國地理“認識區域”每一個區域的學習過程中都應貫徹“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環境與發展”的整體思想與方法。

2.確定選學區域的要素組合

中國地理“認識區域”課程內容標準中所列要素是教師組織區域學習材料的基礎,教師應選擇適當的區域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由于“區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兩部分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在中國地理“認識區域”中,學生很難在一個尺度的區域學習中通過認識“位置與分布”、“聯系與差異”及“環境與發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構建出中國地理“認識區域”的學習方法,中國地理“認識區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對多個區域分析的基礎之上建構,每一區域的學習均為區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組合,所選區域的組合,要涵蓋本單元的所有“標準”,但也要避免出現“用區域逐條解釋要素”的現象。

區域分析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區域地理 有效 教學內容 教材 學習方式

地理學科的考查的內容多反映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表現出明顯的綜合性、實踐性和戰略性。它以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載體,以地理學基本思維方法為主體,將數學、哲學的思辨與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實驗實證綜合為一,并將研究對象落實在極為現實的“區域”上。區域地理內容在歷年高考中表現出大概率,大題、大題切入點或較大分值的特點。在多年的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筆者對其有效教學有如下的思考。

1.依據高考目標確定高中區域地理教學有效內容

高考的性質和地理學科的教學目的,決定了地理學科高考具有如下的評價目標:①是否具備理解地理事物發展變化過程的能力;②是否具備運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評價地理事象的思維品質;③是否具備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評判地理事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④是否具備基本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由高考的要求可知學習的側重點是掌握“有什么規律?”“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是在區域上發生和發展的。因此,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內容如下圖:

由圖可見,區域位置為初中地理的教材內容,國土整治為選修二的教材內容,而其它的內容為地理必修上、下冊的內容。初中地理部分更多的是解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樣的事物?”“有什么特點?”等問題,而高中地理側重解決的是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這些規律的形成原因來為形成人類的相應對策服務。也就是說,側重于通過多因素的綜合分析、歸納那些繁雜的地理事實材料,從中推導出一些規律,從本質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區域,其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區域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2.區域地理教材的重組和開發

地理教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知識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對象。學生要借助地理教材這個平臺和范例理解和建構,通過教材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提高綜合素養。地理學科高考的內容,是圍繞地理學科所研究的內容及其特點出考題,以保證地理學科的科學實質。因此,無論學校地理教材的形式、內容如何,其教學目的仍然是要忠實于地理學研究的根本目的。這就讓教師可以主動地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擴展。

教材的編寫一般遵循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內在邏輯,即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原理)――地理現象。而高考中試題的考查往往是:呈現地理現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規律(原理)探求。而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認識一般是從地理現象入手,然后去探尋產生地理現象的原因,探究地理規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例如:我們可以將選修二的內容拆分到中國分區的教學中。講授完北方地區就直接講授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華北平原中低產田治理、東北農林基地建設。我們也可以在復習必修下冊傳統工業區時,復習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設與發展。我們在重組教材的時候,要注意梳理其中主干,挖掘其中的典型案例。教學中更應注重知識的遷移,解讀和剖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與規律,將高中教材中的原理規律鞏固在區域地圖上,使教學更接近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重組和開發教材,使教材成為支撐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資源,而不是束縛教學的繩索。

3.用豐富的事實充滿地理課堂,讓學生掌握一種學習方式

文科學生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而考試要求用抽象的概念和規律來解釋某個事實,這讓文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困難。區域地理教學有著豐富的事實與圖象,學生學習區域地理感到越困難,他就越需要越多的閱讀這些事實與圖象。閱讀能教給他思考,閱讀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探究的刺激,這種刺激是理解與運用抽象概念與規律的一種強有力手段,有助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豐富的事實可以來自課本,也可以來自現實生活,列舉這些事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獲得事實本身的知識點,它們是解讀和掌握重要原理的載體,是讓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一種方式。如高中地理選修二中,關于荒漠化的教學思路可以是:“什么是荒漠化?――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廣西會有西北地區的荒漠化類型嗎?――廣西的荒漠化”。通過學習西北地區荒漠化,能夠用學到的原理解釋廣西的荒漠化,最終理解“荒漠化”這一抽象的概念。

4.指導學生抓住主要特征識記、思考

整體上看,高中區域地理學習方法應該是解決怎樣科學地、高效地記憶一些地理事實材料,然后理解和應用。其核心在理解應用而非記憶。然而學生的識記也應當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事實的思考,同時也就是對概念的逐步識記。讓學生在思考事實的過程中理解抽象概念和規律,并用這些概念和規律去理解這些事實,這樣,這些抽象的概念和規律才能被很好地識記和保持在記憶里。思考和識記的統一表現得越鮮明,學生的知識就越自覺,他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就越強。

由于各個地區所處的位置不同、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間的相互關系也不一樣,因此便形成各個地區不同的地理特征,這便是地理學的區域性。我們在記憶的時候要選取每個區域最突出的特征,并對其進行提煉與綜合來加深記憶。如:南方氣候暖濕,植被蔥郁,可稱為“綠色中國”;北方有廣闊的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可稱為“黃色中國”;大西北荒漠、戈壁面積廣大,黃沙漫漫,瀚海無邊,可稱為“金色中國”;大西南有雄渾的青藏高原,冰川綿延,雪峰皚皚,可稱為“銀色中國”。關于國土整治,可作如此描述:“黃色中國”向“綠色中國”轉變,“金色中國”向“黃色中國”和“綠色中國”轉變,“綠色中國”應更加“碧綠可人”,“銀色中國”則主要是保護好原生環境。在區域地理學習的識記過程中,必須從大區域的角度,從空間綜合的角度,了解地理事物,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將地理要素逐級疊加,學會將復雜要素逐級剝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對地理學科綜合性的要求日益突出。對于區域分析來說,綜合分析更是不可缺少的。學習區域地理,不能把區域自然地理與區域經濟地理人為地割裂開來,而要從綜合分析的角度來看待區域的重大事物和現象,及其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發展。以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載體,以地理學基本思維方法為主體,弄清區域地理事物的關鍵所在分析區域面臨的地理問題,這是區域地理有效教學的核心。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B.A.

區域分析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紫金港校區;規劃設計;環境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Zhejiang university zijingang phase ii (west end) planning analysis comments

LIAn

(Urban Arts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Abstract: Zijingang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phase ii (west end) planning through the review has identified the winning solution. 10 scheme will be on campus function, zoning and layout arrangement and people, campus, environment and urban integration aspects beneficial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Zijingang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environment

1.項目規劃設計背景

每一個文化名城都應該有一所大學是它的教育文化名片,這對杭州來說也不例外,浙江大學紫金港新校區的建設對杭州來說不僅僅是文化教育的發展,同時它也是同這座城市的整體環境的提升息息相關的,浙江大學新校區的建設在規劃、定位、設計的同時較多的考慮了社會的公益性,保留了地塊原有的自然生態,建設了大量的綠地,實現了較底的容積率與建筑密度,使其建成后成為城市中的“綠肺”。同時在功能設計上積極實現大學內各專業學科的互動,并將建設紫金港校區西區,與東區合為一體作為未來浙江大學的主校區

2.項目規劃設計評價

4月25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區規劃方案設計評審會”在浙大紫金港校區展開,最后確定10號規劃設計方案入選。該設計方案不僅達到了標書的要求,而且對校園功能和區域劃分總體定位明晰,布局合理,充分考慮了人、校園、環境以及和城市的融合。

3.項目規劃設計分析

西區規劃用地東至紫金港路,連接已建成的東校區;南至余杭塘路,不遠處就是杭州西溪濕地公園;北面為留祥路,路北為西湖區科技經濟園;西面為繞城公路。區域內有大小河流18條,水塘315個,樹林169片,預計西區的學生規模為高年級本科生6000人、研究生15000人、留學生8000人,規劃用地面積366.7 hm2,總建筑面積183萬m2。[1]由于基地內河流縱橫,池塘密布,還有100 hm2濕地需要保留,因此該方案在組團式結構、園林化校園、生態化環境、人性化交通、開放式格局、多樣化交流空間等設計原則上都進行了全面的考慮,做了很多校園功能和交通、使用和環境布局等方面的適宜性探索,同時在概念性規劃設計中嘗試了不同的案例分析方式,力使規劃設計達到最大優化。

4.項目規劃設計理念與原則分析

校園與城市環境的關系:超大規模的大學校園或者大學城將高等教育從原有城市相對分散的區域中剝離出來,并重新組織,迅速改變了城市郊區與城市邊緣的生態面貌,引發了新一輪的城市擴張,同時也給校區內部的設計帶來更多的挑戰。功能與區域劃分問題,整體布局安排問題,交通問題,整體校園環境和與城市融合問題等。

4.1功能與區域分析評論

從校園功能和區域劃分上來看,整體上西區的規劃設計突破了以往的簡單分區,通過更加完善的道路分級系統和建筑組團體系把一個未來大型大學的多學科性、交叉性、共促性較好的融洽起來,通過主入口系統安排相關的科技孵化大樓進入校區的中心區。中心水系的開發設計不僅是校區內部景觀功能的需要,也是整個水系自凈的要求及和西溪濕地相關聯的內容,同時也是與東區的水系區塊相呼應、相平衡,沿著中心水系布置三層不同層級的校區內部園路逐漸發散聯系東區的交通系統,同時構筑、圍合、聯系不同的教學功能院落、組團空間。使之相互間既聯系,又形成一個相對的整體。環境布置學生公寓、體育場館及農科用地在校園的功能使用上達到相對完善合理的要求,尤其是在聯系整合超大尺度的校園空間上使其更有層級性、條理性和聯系性。可以說規劃設計在從人、校園、環境和城市的角度,認識到西區用地規模的地貌特征和整體規劃的影響。

4.2布局安排分析評論

在布局安排上通常校園空間形態主要有圍合型(核心型)、長院型(線型)、魚脊型等幾種。簡單地將其放大,勢必會超出其合適的應用尺度,因此需引入多層級的復合結構。

針對西區研究型的模式和東西區超大的校園尺度,此次規劃中采取了“多模型共享”的空間規劃模式,各個組團自成核心,在組團及結構上由內部各個建筑和庭院圍繞核心的布置形成內聚型的組團空間結構,多個組團共同圍合成校園核心。

在組團規劃設計方面,紫金港西區其規劃結構體現為由若干組“聚落”型教學組團結構為核心的多中心結構。通過校級道路的合理設置,使這些“聚落”組團有機地坐落在連續開敞的自然環境中,每個組團自成體系,包含相對完整的教學和研究功能,并與生活服務區聯系便捷,以實現大尺度校園內合理的學生活動半徑,組團與組團之間通過校級道路連接,通過綠地和水系分隔。

4.3整體設計規劃方案分析評論

該規劃設計方案總體上能充分認識到了西區用地規模和地貌特征對規劃的影響,更多地從城市概念和東西兩區的整體性去審視校園布局,更多地注重生態景觀環境和開放交流空間的營造。在功能上也突破了以往的簡單分區,通過更完善的道路分級系統和建筑組團體系以適應大學的發展需要。

本次參與評審的共有10個規劃設計方案。經過對現場的實地踏勘,觀看設計模型、展板、等我們能夠從規劃設計中感受到設計對學校事業發展、和諧示范、傳承文脈、組團式布局、人性化交通、多樣化空間、節約土地以及可操作性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學校將在2015年達到4.8萬人的規模,在如此規模的校區中,將分塊進行逐步建設實施,同時學校將于不久的將來建設成為世間一流的大學。因此,規劃充分考慮了這一發展的需要。在校區未來功能要求上和校區整體使用安排上及交通聯系上都實現了統一的規劃布置。同時把整個西區與東區相結合在東區設計的經驗基礎上,更著力把西區打造成一個自然山水人文校園的典范,使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校園具有中國建筑的元素,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底蘊,并同時與西溪濕地景區相融合,相促進,對城市的區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大型校園園區規劃設計成功的一面。在園區內部通過各不同學院的要求,學科交叉的要求,合理布置教學組團內容和規模尺度,使其更富有使用價值和人性化的空間。同時多樣化的空間設計結合合理的交通布局,使其達到更具實效性和使用價值。

5.結語

紫金港校區西區規劃方案正式確定后,學校將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進一步細化項目實施方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爭取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將紫金港校區建設成為更加開放的求學和創新勝地,更加優美的一流大學園林,以彰顯浙江大學這座世界級大學的特色,同時結合西溪濕地景區的環境特色把該城市區塊建設為更加和諧的生活品質城區。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周口市| 安福县| 新兴县| 桦南县| 平和县| 浪卡子县| 登封市| 启东市| 怀宁县| 武冈市| 江川县| 外汇| 应用必备| 沙雅县| 中阳县| 延津县| 三门县| 桦南县| 泾川县| 昭觉县| 上饶县| 廊坊市| 赫章县| 济源市| 新民市| 玉树县| 铁岭县| 遵义县| 福州市| 苗栗市| 广昌县| 扶绥县| 凤城市| 泉州市| 南漳县| 玛纳斯县| 内黄县| 历史| 桂阳县| 延吉市|